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
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 前些年,我結識了一位實業家,和他成為朋友的原因是,他同時是一位藏書10萬冊的藏書家。 我經常在他的一排排書架前一待就是半天。 這朋友其實沒有多少時間看書,但他有一天告訴我,他知道這些書在這裡, 就好像知道有那麼多智者在身邊,心裡就踏實多了。 他時常回鄉下老屋住住,也是為了去陪陪那些書。 朋友的話讓我思忖良久,在這個什麼都講實用的時代,與書為鄰,實為幸事。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諄諄教導讀有用的書, 有時候我看看《史記》或其他典籍,也會被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把時間花在這些無用的書上。 於是書就被人們分成了有用的和無用的兩種。 有用的書就如同日常飲食,餓的時候需要它,解決的亦是眼前問題。 而所謂無用的書,它的用處不在當下,卻能培元固本,是可以讓一個人從根本上好起來的東西。 有位作家講過一個故事: 在秘魯的一座小城,那裡的警察脾氣暴躁,市民意見很大,市長想了一個辦法, 給警察每人放三天假,要求他們在這三天裡讀三部文學作品。 後來,警察們的脾氣有了改觀,市民們的怨氣也小了很多。無法考證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警察們又讀了什麼書, 但我想,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告訴大家,書, 尤其是「無用」的書,可以讓人先安靜下來,然後哪怕只獲得一點點薰陶或喚起心底一點點善意, 人與人的態度就起了一點點變化。這樣的閱讀,或許就是閱讀的「無用之用」。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夜讀」欄目推薦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你讀什麼書,決定了你是什麼人》。 的確,我們的經史典籍解釋和規定了我們從哪裡來,並且為什麼會是這個樣。 如果不知道這些,只讀實用的書,就只能成為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機器,人生還談什麼靈魂和境界呢。 正如《顏氏家訓》「勉學篇」里所說的,「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我們現在開始重提「斯文」,也知道「斯文在茲」的意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怎樣做才是一個有家教的斯文的人。 時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裡尋找「有用」的人,或者尋找一切機會結交有權有勢的所謂有用的人。 若真的讀了那些「無用」的書,就可以用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 打開《詩經》,「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象會讓許多漸漸遠去的日子又回到眼前; 翻開《圍爐夜話》,很容易讀到這樣幾句:「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就是這樣一些無用的書,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重溫我們民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 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來的風雨。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671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