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婚姻 隔絕了你和世界!!研究證實 以婚姻為中心的人 「離婚」機率更高?!… 觀看數:426 人
很多人覺得,
婚姻是社會的基石,
可以擴展我們的社會關係,
保證我們不會孤獨地變老。
還有一些人反而覺得,
結婚後交際圈越來越小了。
那麼,
用數據說話的社會學家們發現了什麼呢?
社會學家Naomi Gerstel和Natalia Sarkisian
基於美國1994到2004年的數據發現,
相比未婚人士而言,
已婚人士的社會關係更少。
具體來說:
結了婚的人
更少與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戚聯繫,
包括走訪他們家、打電話、
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或者幫助他們等。
如果年邁的父母
同時有結了婚的和沒有結婚的成年孩子,
那麼更可能是沒結婚的孩子照料父母。
同時,
婚姻常常削弱人們與社區的聯繫。
相比單身的人而言,
結了婚的人更少與他們的鄰居或朋友社交。
如果鄰居或朋友需要幫助,
也更可能是那些沒結婚的人
提供實際的幫助或情感上的支持。
婚姻還會減少人們的政治參與度,
特別是對女性而言。
相比已婚女性而言,
單身女性更有可能參與政治集會和募捐,
也更有可能為申述和請願簽名。
有人可能會說:
結了婚的人,
相比從來沒結過婚的人或離異、喪偶的人而言,
他們或許已人在中年,
可能不是婚姻本身削弱了他們的社會關係,
而是所處的人生階段讓他們缺少更廣泛的社會關係;
也有人說:
可能結了婚的人身體更好、經濟也更穩定,
因此他們不那麼需要別人的幫助,
也就沒必要去建立和維持與別人的關係;
還有人覺得:結了婚的人有孩子,
他們的時間都被孩子佔據了,
所以他們留給其他人的時間更少。
但是研究者發現,
這些解釋似乎都不成立。
即使年齡和性別相同、
健康狀況差不多、收入也差不多,
結了婚的人也比沒結婚的人
更少與他們的家人、鄰居和朋友聯繫。
而且,
這個發現對於有孩子和沒孩子的人群都成立。
由此看來,很多時候,
是婚姻本身,
將夫妻兩人從更廣闊的社會關係中隔離出來。
有時候,
婚姻的隔離作用有它的好處:
如果有人在婚前有很多狐朋狗友或者參加黑社會活動,
結婚或許可以幫助他們斷絕這些社會關係。
但是,在其他時候,
婚姻的隔離作用卻很讓人擔憂。
如果孩子結婚了,
婚姻的這種隔離作用
可能導致年邁的父母無法從孩子那裡
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和支持
(諷刺的是,家長常常逼孩子結婚)。
同時,
婚姻也可能
給那些沒結婚的人增加額外的負擔,
因為相比結了婚的子女而言,
沒結婚的子女更可能為父母提供照料。
婚姻的隔離作用
還縮小了已婚人士的朋友圈。
此外,
婚姻的隔離作用
使得配偶
成了獲得支持和安慰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給婚姻本身增加了壓力。
當你發現
你與其他家人、朋友的聯繫越來越少,
而你越來越期待和依賴你的配偶
給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時,
這本身就可以讓婚姻
變得更脆弱、更不堪一擊。
如果缺乏比婚姻更廣闊的社會支持網路,
婚姻一旦解體(比如離婚或喪偶),
人們就會變得格外脆弱。
當然,
婚姻的這種隔離作用
並不是全世界統一的。
夫妻從其他的社會交往中抽離出來,
是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社會對婚姻的期待。
美國人認為丈夫和妻子應該互相依靠,
來滿足每天的需求。
配偶應該是對方的靈魂伴侶、知心人
和最主要的情感支持來源,
這使得美國人
越來越少與配偶之外的人交往。
歷史學家Stephanie Coontz認為,
即使在美國社會,
強調配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知心人
也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因此,在別的時代、別的社會,
婚姻並不一定會縮小人們的社會圈子
或削弱人們的社會關係。
我有朋友說,
她談戀愛、結婚後,就很少與朋友聯繫了。
後來分手了,
她突然發現失去另一半後,
她就沒有朋友了。
那一刻,
她才開始反省自己曾經的失策。
還有的朋友,
單身時常常找你,
可是戀愛、結婚了,
就立馬消失。
等到感情不順時,
才又會回歸到朋友的圈子裡。
說是重色輕友也好,
說是把另一半當做唯一的依靠也好,
這種有了親密關係之後
就「與人世隔離」的模式,
其實很多時候對你、
對你的親密關係都是不利的。
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