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太難了!朝這6個方向,努力學習當個「夠好的父母」
|
|||||||||||||||||||||
雖然孩子似懂非懂,但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圖/ajari@flickr) 年輕母親帶7歲孩子來諮詢,說孩子會咬指甲,她知道這是焦慮引起,擔心自己是否在哪個細節犯了教養大忌,導致孩子如此創傷。孩子在諮商室裡活潑好動,當然不太理睬陌生大叔,這家庭如普羅大眾,母親為主要照顧者,父親工作忙但假日會陪孩子打棒球,全家一起吃晚餐時不可以邊吃邊看,不可以跳沙發,有規矩有處罰,所以,到底怎麼了? 年輕母親百思不得其解,也很緊張,她愛看親職教育文,閱讀網路百家,她將那些觀念比對自己的狀況:會不會體罰害了孩子?他對弟弟總是大力拉扯是什麼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睡是不是有分離焦慮?…作父母要注意的事好多,年輕母親越審視自己越感到焦慮。 其實,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W. Winnicott)說過,「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mother)。」就行,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夠好的父母,孩子就可以成長為他自己。如果條件許可,當然可以盡其完美,但如果有生活上的限制,就不需為了完美而過份焦慮,因焦慮而有的行為會適得其反。
那「夠好的」教養是指什麼,底下列出六項大原則: 一、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 二、在有愛的關係下,父母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
萬一還是不能避免,也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偶爾失控、體罰、不小心用言語傷害孩子,由於有愛的基礎,偶爾犯錯並不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穩定與品質。但請要求自己冷靜後找時間向孩子道歉、安撫並解釋原因,除了自己反省檢討外,也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情緒。 三、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限制,12歲前都不算完全成熟。
雖然孩子似懂非懂,但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不完全懂但可以靠重複背誦、練習作行為調整。 四、區別「習慣行為」與「焦慮行為」。
前兩項可輕易看出,第三項則需觀察孩子平日行為是否改變不若以往,例如,開始說些與現實線索搭不起來的句子。 「焦慮行為」:焦慮被壓抑,導致無意識行為宣洩情緒、表達需求,因為無法控制,常常會有過頭的行為,例如,咬指甲咬到過短、流血;以前不會,卻突然半夜一直尿床;不斷重述句子「頭腦自己唱歌不敢睡覺」、「我一直喝到生水」…等覺得自己不能控制的話,「自己無法控制」是情緒關鍵,需要進一步了解。 「習慣行為」:也是情緒行為的一種,但會在可控制的範圍,屬於意識,可以調整。例如,咬指甲會咬到剛好不用剪的程度;習慣憋尿、漏尿但不致尿床;重述句子但不會有恐懼的感覺。 知道習慣與焦慮的差別,父母比較能安心,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五、發展屬於孩子的行為改變法。 另外,某些絕對的事上必須界限他們的行為,比如「不能玩火」,當孩子大些,就需循次漸進地加以解釋為什麼,以孩子世界裡能懂的生活素材來說明,聽不懂就更淺顯一些,甚至可以卡通人物幫忙「巧虎會怎麼做」,多觀察孩子以研發出專屬他的學習方式,即使孩子似懂非懂,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可以靠重複背誦、練習作行為調整,達到遵守規範及習慣改變的目標。 六、男女孩教養方式不同。 (建議可參考「《養男育女調不同-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遠流出版,2008年。) 現今教養資訊太多,就算全部看完也難以都做到,但父母不需過度焦慮,在有愛的關係下,成為一個夠好的父母就行,讓孩子感覺被愛,管教時以身作則,對於他們未來就會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夠好」,也是一個觀念,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就好,不需力求完美,自由自在作自己,父母可以如此,孩子就會學習。 |

![]()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73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