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

 

珍惜你內向孩子的內心世界 從小我也是個內向者,到了小六,家裡有客人來訪我還是會躲起來。小時覺得自己是異類,大學念心理才慢慢接受自己的內向特質,覺得原來內向也很不錯。我建議家長用多元眼光看小孩的天生特質,內向並不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壞個性,如此一來如果消滅不

 


家有內向孩子的爸媽,最關心的往往是他們長大後在外向者的世界有辦法成功嗎?這麼內向,怎麼跟人家競爭?難道不該更活潑、外向一點嗎?作者精神分析博士瑪蒂.蘭妮(Marti Laney)卻說內向個性不該是一個「問題」,而是擁有多種天賦的特質,內向跟自信並不衝突,並告訴家長如何全方位教養內向小孩。
 
我在學校服務時發現,內向的孩子遵守規矩、不惹麻煩,在中小學算是某種優勢個性,這階段孩子喜歡跟大家一樣。但高中以後到踏入職場,社會主流氛圍轉而鼓勵勇於表現、愛出風頭的外向者。這個斷裂讓有些內向小孩爸媽以為:內向、害羞是「不好的」,他們的個性需要被「導正」為樂於表現、活潑的外向人。
 
但《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作者瑪蒂.蘭妮(MartiLaney)博士卻說:「千萬不要嘗試改變孩子的內向性格」,因為強迫內向者改變性格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損害原本珍貴的內向特質。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內向孩子不是天生的賽車好手,他們是可靠的休旅車。
 
《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是一本引用大量神經生理學研究的教養工具書,爸媽可以先做書中的內、外向性格量表,確認孩子性格是否偏內向。比方內向性格有一題是:大部分的場合都顯安靜,但在安全舒適的環境會比較多話;外向則有一題是:如果讓他長時間獨自一人,他會抱怨連連或覺得失去活力,反而在令人興奮的活動後顯得更有活力,再比對書中提供的教養引導跟應對。
 
這本書提到三大內向者特質:大腦運作模式、所需的外在刺激程度以及充電方式。書中引用腦科學研究說明,內向者的大腦前額葉活動(血流量)比較高。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大腦前額葉負責思考計畫,內向者的專注、反思、規劃能力,比外向者高一些。儘管外界紛擾,內向者仍能冷靜的去看事情,反而更可以看清本質。我們慢慢發現許多成功的領導者也深具內向特質,比方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內向者擁有孜孜不倦的學習熱忱、能跳出框架思考、有突出的創造藝術天份
 
內向跟外向的充電方式差異很大。內向者需要較多的獨處時間,在這段他們感覺自在的時間裡充電;外向者傾向跟團體一起,他們在這段時間放電,可說是「耗竭型」的人,如果硬要外向者獨處安靜,反而使他們不自在。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另一本談內向的書《安靜,就是力量》,用一個實驗說明內、外向者需要程度不同的外在刺激。實驗由內向、外向者挑戰難度高的拼字遊戲,他們被規定戴上很吵的耳機但可以調整到「剛剛好的音量」,平均來說,外向者調到七十二分貝、內向者只有五十五分貝,如果給外向者太安靜、內向者太吵雜的刺激,拼字錯誤會偏高。
 
內向和害羞不一樣的是,害羞的孩子會有預期性的焦慮。
 
一般人很容易將「內向」和「害羞」混淆,其實內向者只是不需要那麼多外在刺激,但害羞者卻是害怕自己會被討厭,對外在評價很焦慮。
 
根據研究,七○%的人都經歷過害羞的階段,多數人能順利通過,但也有些人因為過度會擔心別人的評價與想法,發展成「焦慮」。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焦慮的人把自己放在情緒裡,未聚焦在問題解決上,常覺得自己不可能克服困難。
 
內向小孩交朋友可能比較慢,此時多給他們一點時間,就是一種暗示跟鼓勵,如果內向小孩暫時無法跟別人一起玩,內向小孩的媽媽可以跟另一個孩子說:「我的孩子滿想跟你交朋友,但是他的『大方』遲到了,請你等他一下。」
 
內向小孩不太習慣被別人當成焦點,但如果可以讓他習慣,他也能漸漸適應;如果孩子有內向合併焦慮,焦慮成分太高、孩子就容易躲開。著名的美國演員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原本是個外向的歌手,但因某次演唱忘詞,之後二十年都拒絕上台,就是經典的外向加焦慮之例。
 
學校現場會被關注的害羞小孩,大多是焦慮到已經影響學習、人際與生活層面,比如孩子緊張到無法上台吹奏直笛,音樂課無法打分數,才會引起老師特別關注。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但內向小孩也可能感覺比不上外向者而自信偏低。若家長先給內向小孩貼上標籤,恐怕會讓孩子一直帶著「我內向、我不好」的想法長大。
 
另外,有些爸媽則擔心孩子會不會內向過頭變成「小宅宅」?我建議觀察孩子的人際、學業、運動三項功能是否運作正常,若孩子日常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沒有因此網路成癮,只是需要多一點獨處時間,爸媽就不用擔心會宅出問題,反而要多欣賞他們對自我興趣的專注。
 
珍惜你內向孩子的內心世界。
 
從小我也是個內向者,到了小六,家裡有客人來訪我還是會躲起來。小時覺得自己是異類,大學念心理才慢慢接受自己的內向特質,覺得原來內向也很不錯。我建議家長用多元眼光看小孩的天生特質,內向並不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壞個性,如此一來如果消滅不掉、會加深「我不好」的想法。可以改用更多接納跟覺察,並且多鼓勵內向小孩找到自己的興趣,內在動機強、便能讓偏保守的內向小孩踏出舒適圈,勇於向外探索。






珍惜你內向孩子的內心世界 從小我也是個內向者,到了小六,家裡有客人來訪我還是會躲起來。小時覺得自己是異類,大學念心理才慢慢接受自己的內向特質,覺得原來內向也很不錯。我建議家長用多元眼光看小孩的天生特質,內向並不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壞個性,如此一來如果消滅不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1192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