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按體質吃水果」最養生!最全水果養生手冊送給您,連老中醫都這樣吃呢!

 

夏季來臨,大量新鮮瓜果上市。儘管吃水果有利於健康,但有人吃了水果胃寒腹瀉,有人卻長痘唇乾……  跟人...

 


夏季來臨,大量新鮮瓜果上市。儘管吃水果有利於健康,但有人吃了水果胃寒腹瀉,有人卻長痘唇乾……

  

跟人的體質一樣,水果也分寒、熱、平三種,因此最好按照體質選擇,不宜盲目食用。

  

《生命時報》特邀權威營養專家,教你分清體質、選準時機,科學吃水果。

1、寒涼性水果

常見的寒涼性水果,有西瓜、香蕉、梨、奇異果、火龍果、枇杷、甘蔗、柿子、桑椹、橙、荸薺、柚子等。

有些人平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常常四肢冰涼、畏寒喜暖、腰膝酸軟,食物稍微涼一點就會胃部不適、腹脹甚至腹瀉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寒涼性的水果。

  

寒涼性水果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或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熱證(怕熱、口乾、便秘、青春痘)。

  • 比如西瓜,可以快速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維生素C,是夏日午後消除疲勞的良伴。

  • 香蕉和奇異果可以增加血清素,能夠緩和情緒、安定神經。不過香蕉熱量較高,半根香蕉就等於一份水果的量,需注意總熱量。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貼心提示:

寒性體質、容易拉肚子的人,不該吃太多西瓜,易造成腹瀉。太晚吃西瓜,則會尿頻、不利睡眠。另外,西瓜果肉與果皮間白色的部分,利尿效果更強,應該避免食用。

  

2、溫熱性水果

常見的溫熱性水果,有荔枝、龍眼(桂圓)、榴槤、荔枝、楊梅、桃、橘、櫻桃、杏等。

有些人經常被口乾、口渴、便秘、咽喉痛等「上火」癥狀困擾,那就最好少吃溫熱性水果。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溫熱性水果具有溫中、散寒、助陽的功能,可用來治療寒證(怕冷、腹瀉、面蒼白)。

  • 荔枝味甘而酸,性溫,不過糖分高、不易消化,一次應以5顆為限。而寒性體質的人可以適當多吃點荔枝。

  • 龍眼味甘,性微溫,能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如果有失眠、睡不好的情況,睡前可以喝桂圓紅棗茶,能幫助睡眠。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貼心提示:

荔枝、龍眼可以補血,但熱性體質的人要少吃,否則容易上火,導致難以入睡、暴躁易怒。

  

3、平性水果

夏季常見的平性水果有鳳梨、木瓜、蘋果、葡萄等。平性水果,不寒也不熱,任何體質的人都適合吃。

  • 菠蘿味甘、微酸、性平,又含有菠蘿酵素,想要幫助消化可在飯後半小時吃。

  • 木瓜味甘、性平,木瓜酵素也能改善消化道機能。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且木瓜不算太甜,對糖尿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水果。

  • 葡萄味甘而酸、性平,能夠生津、補氣血,還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可以抗氧化,幫助延緩老化。

  

貼心提示:

菠蘿酸性較高,不適合空腹吃,胃腸潰瘍患者痊癒前不適合多吃。

  

吃水果也要分時間段

水果本身含的酵素不同,如想讓酵素在體內產生不同的作用,還應選擇最合適的時間吃。

1)空腹時別吃太酸的

早上胃腸經過一夜的休息,功能尚在恢復中,因此最好選擇酸性不太強、澀味不太濃的水果。

胃腸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在這個時段吃水果,尤其是櫻桃番茄、柿子、橘子、山楂等。香蕉也不適合空腹吃,會加快腸胃的運動,增加心臟負擔。

  

2)兩餐之間吃水果能快速補充維生素

兩餐間吃水果,水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能被人體快速吸收。

  

比如鮮棗最好餐前吃,但食用太多可能會引起胃酸過多和腹脹。鳳梨可在午餐後吃,西瓜最好飯後兩小時吃。

  

3)晚餐後不要大量吃

餐後1小時吃水果有助於消食,可選擇鳳梨、山楂等有機酸含量多的水果。

  

但晚餐後不要大量吃水果,既不利消化,又很容易因吃得過多,使其中的糖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堆積。

  

另外,對於一些比較胖的人,只要不是味道酸澀的水果,在飯前吃有利於產生飽腹感,減少下一餐食量,對控製血壓和體重很有利。相反,那些瘦弱、營養不良的人如果飯前吃很多水果,可能影響正餐食慾。






夏季來臨,大量新鮮瓜果上市。儘管吃水果有利於健康,但有人吃了水果胃寒腹瀉,有人卻長痘唇乾……  跟人...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592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