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日本人拍攝的「中國美食」,色香味俱全的程度居然與《舌尖上的中國》可以比擬!
|
|||||||||||||||||||||
中國的食文化 不得不感歎,作為一枚吃貨,能夠隨時隨地吃上一頓是一件何其幸運的事。 前幾年風靡亞洲的《舌尖上的中國》,一個個溫情的故事讓人為之動容,精緻的拍攝搭配上誘人的食物,成了多少人下飯的良菜。 但前兩天,小編偶然發現了一部片子,記錄1982年時中國的餐飲文化,堪稱「30年前舌尖上的中國」。 年代感滿滿的畫面裡,詳細記錄了當年中國的風土人情,從食材至技法,從平民喜好到宮廷盛宴。 在30年的快速發展後,許多料理已經絕跡,只得在影片中一慰饑腸。
最滿足的是,在講訴食材之餘,也介紹了許多中國的「食文化」。 1982年的北京,還是一個自行車的王國。 當時普遍都是雙薪家庭,小食店裡物價也不高,騎著單車,到小店裡吃早餐,成了絕大數人的選擇。
到現點現做,像削蘿蔔一樣的刀削麵: 或者像變魔術一樣的麵疙瘩: 家裡出現重大喜事,總會拿出積蓄,穿上最嶄新的衣裳,帶著家人,下館子好好好吃一頓。 可能是著名的烤鴨店全聚德,飽滿的烤鴨捲入口那一刻,幸福感油然而生。
長時間的辛勤勞動,讓自己在需要時,奢侈一把,享受不曾體會的美好。 也可能在寒冷的冬天,帶上一家老小,細細涮一頓羊肉驅驅寒。 如果想體會自己動手的料理,還能到店裡,參與大鍋烤羊肉。 而在多年以前,那個神秘的紫禁城裡,有著各種奢侈的美味佳餚。 宮廷菜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極其精緻。
這是當年最出名的菜品之一:紅燒熊掌。
權力的中心,餐飲出品自然異常講究,而經濟的中心,自然也是如此。 江南,一直是魚米之鄉,以水土豐饒出名。 靠山吃山,傍水吃水,魚和蟹,成了江浙地區餐桌上的重要組成。
每逢吃蟹的時節,一頓豐饒的蟹宴,就成了江南居民的期盼。 肥美的蟹被肢解,最歡脫的孩子也顧不上玩耍,雙手不停地剝著蟹殼。 飯畢,用漂著菊花瓣的水將手洗淨,癱在椅子上悠悠打出一個飽嗝,覺得人生美滿也不過如此。 從西湖裡打撈上的魚,滴著水就被帶往了廚房,成了一道道宴上美食。 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全魚宴: 從活吃昆明湖魚,到宮門奉魚,再到七彩魚丸: 江南傍水吃水,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廣州,為了口腹之欲,也在努力挖掘食材。
廣州,一直都以食聞名,在這個對吃尤其講究的城市,你會發現各種神奇的食材,例如福建人。 廣州人的早晨,往往是用一盅兩件來開啟的,花色繁多的糕點,配上一壺不加糖的紅茶,再加一份報紙,就是一個完美的早晨。 人生的重大日子裡,總有著各種專屬的菜色,例如在新郎回門的時候,必備的烤乳豬。 在這座城市,食物可是調養身體的絕佳材料,將豬肉、鴨肉、雞肉,與魚翅,火腿、高湯一同燉煮,成了聞名全國的佛跳牆。 掀開鍋蓋的時候,連寺廟裡修行的和尚,都恨不得跳過圍牆破戒嘗嘗。 因為信奉湯水養人,廣州人尤其喜歡用上大量的食材,用數小時的熬煮,烹成一口讓人難以忘懷的鮮美滋味。 與講究細品食材原味的廣州人不同,成都人最愛的,就是香辛料調製出的料理。 在成都,一口大鍋,一把鐵勺,一個漏網,加上一個泡菜罎子,就可以完成99%的料理。 在這裡,食材並不是主要的,真正的主角,是默默在旁的各色調味料。 走在成都街頭,四處都是香料的售賣店,也難怪中國有著調料王國的美譽。
在全民以食為天的天朝,走在市場上,輕易就能讓你嚇呆在當場。 從眼神炯炯的鷹: 哭聲奇異的娃娃魚: 到莫名喜感的大角貓頭鷹: 他們都在作為食材出售,當時的購買方式也格外有趣,魚和肉都是直接用繩子捆好拎走,甚至連田雞都是如此,捆好一串,直接秤重帶走。
北京的全聚德和東來順,上海的南翔包子店... 作為當時的「網紅店」,無論何時前往,都能看到等位的滾滾人流,看來去網紅店排隊,並不是我們現在才有的習慣。
而一道道精緻而有趣的料理,也讓自己的排隊時間顯得尤其值得,用腐皮和素食做成的母子相會,用細緻刀工做出的松鼠桂魚。 在大天朝吃飯,真是一件無比享受的事,永遠有未知,總是有驚喜。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867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