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代流行的九個養生法,幫你健康長壽快樂!
|
|||||||||||||||||||||
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渴望與追求的。現代人對養生觀念很有一套,如果以為古代資訊不發達,古人就不懂得養生知識或養生是王公貴族專屬,那就錯了。其實,古人恬淡樸實的生活態度就是最好的養生法,現代人應該向古人學習如何五味調和、心誠意正、順時養生之道。下面就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養生的。 1、飲食養生五豆補五臟
《黃帝內經》裡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老外也很認可這點。 2、順時養生在中醫的許多古典著作中,都強調一年四季應有不同的養生方法。
古人認為,地上萬物皆有生、長、收、藏,這是順應四時氣候不同變化的規律,人體也是如此。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要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立春養生要咬春 3、經絡養生《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經絡就像“網路”系統一樣遍佈人體全身,控制著血和氣的執行,以保證各組織系統功能正常。
中醫講:“不通則痛,不通則病”,說明經絡如果不通暢,疾病就會找上身。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鍼灸三個重要穴位:合谷穴可以防治面部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裡穴可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為有效。 4、減毒養生中醫認為“怒、喜、思、憂、恐”五志與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絡,因為過激的情緒,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
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些因素被視為“毒”,因此以“減毒”來做為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而“減毒”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或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的毒素,可免於生病,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5、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固精益腎是中醫養生的一大特色,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6、靜神養生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情緒失控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濟生活等方法,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7、修身養生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儒家“以心為本”,在論及養生時,多取“修身”之說 ,培養道德以達到心靈的昇華,使身體健康。 8、調氣養生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調氣與調情緒、調心都有直接關係,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9、進補養生中醫強調適時養生,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要從生活中逐一實踐,因為不論是情緒、飲食、習慣、氣候都會對五臟的健康造成影響。 養生要從順應季節的五臟保養做起。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傳統醫學順應四時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而達到強身、防病、祛病。 文章來源: https://gogonews.cc/article/3156667.html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509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