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人的雙手和身上的各個器官與臟腑緊緊相連著,因為手上有六條筋脈連接全身,即心經、肺經、心包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它們的氣血通暢與否,牽涉到我們的神經狀況、消化狀況、呼吸狀況、排泄狀況、睡眠狀況。

針對這個特點,台灣名中醫介紹了兩種不需要花錢的治病法:舉手療法和拍手療法,一靜一動,兩者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舉起手來,能治百病

「舉手療法」此處所謂的「舉手」,是兩手臂伸直,向身體的兩側平舉,不是向前平舉,也不是向頭頂上方垂直而舉。舉手時手心的方向可以不管。舉手療法有兩種:站著舉手與坐在椅子上舉手。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台灣著名中醫師侯秋東示範舉手療法。

假如想讓"舉手療法"獲得最大的治病強身效果,最好採用站立式:舉起雙手的同時,也讓雙腳的腳跟站起。如此則更易於氣血向下灌注於大腿、小腿、腳掌,促進腳上六經氣血的通暢與旺盛。腳上的六經是肝經、脾經、腎經、膽經、胃經、膀胱經,它們的通暢與否,與人體肝腎腸胃的功能密切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舉手時,要心無旁騖,內心愈空愈好,愈靜愈好,不可一面舉手一面看書,或一面看電視。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內心愈專一,愈放鬆,效果就愈好。

根據侯秋東的臨床經驗,一般的病人,剛開始練「舉手療法」,只能舉5分鐘,而且這5分鐘還是努力掙扎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一次舉10分鐘,這個人即使有什麼病,也只是小毛病。因此,「舉手療法」還能測定一個人的健康水平,要達到健康的普通水平,一次舉手至少須持續10分鐘。(開始練習會很累,慢慢就好了)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如果想達到明顯的治病效果,每次舉手須持續20分鐘才行。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舉得愈久,其治病效果愈好。不過剛開始練,可以以自己能忍受的程度為限,以後可以每天增長時間,如第一個星期每天都只舉5分鐘,第二個星期可以試著增加5分鐘,變成10分鐘。如此遞增。

原理

手上心經、肺經、心包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連接全身,當我們舉起手來,便自然地為這六條經脈灌注了氣血,也使氣血不至於鬱積於內臟,而達到排毒的目的。

雙手拍拍,病痛不再

「拍手療法」的具體方法是:將雙手十指張開,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盡最大力量來拍手,進行均勻拍擊。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開始時,兩手可輕拍,以後逐漸增大力度。拍擊時,意念專注於兩掌之間,心情保持輕鬆愉快。

以中國經絡學的理論來說,保持十二經的氣血通暢,是健康的基礎,如果希望腳上的六經的氣也一起暢旺起來,光拍手是不夠的。最好是一面拍手,一面走路或原地踏步,這樣手腳並用,十二經的氣血才會整個動起來。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台灣著名中醫師侯秋東示範舉手療法。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但是拍手療法聲音比較大,如果因為不想吵到別人,也可以採用局部拍手法,具體方法是:雙手四指對拍,手掌上部與另一手掌的下部對拍,手掌一側與另一手掌一側對拍等。如此輪流拍打,聲音小,刺激力度相同。

原理

利用兩手掌對打,使肺經、心經、大腸經、小腸經、心包經與三焦經之氣源源不竭,這些氣自可流向體內,補養心臟、肺臟以及大小腸、三焦,而且把身上陰寒和污穢之氣從十個手指的尖端排出去,可以說是既省時又省事,效果最快速的全體療法。不過,拍手療法不宜在剛吃飽後練,否則會妨礙消化。

療效在於堅持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台灣著名中醫師侯秋東。

想要百病不侵、身強體壯,最重要是堅持拍手和舉手療法。這兩種療法時間一長就會很難受,並有酸痛麻脹之苦,酸痛麻脹所顯示的即是身體氣血阻塞的現象。

只要忍受酸痛麻脹到一定的時間,酸痛麻脹的現像一定會解除,這表示阻塞已被打通,體內毒素被清除,經絡氣脈暢通,整個身心將變得無比的舒適。

雙手拍拍,再舉起手來,降糖、降壓、排毒…太神奇了!

台灣名中醫的這一招,數十萬人親測有效,發給身邊朋友們,大家一起做起來吧,可以節省一筆天文數字的醫藥開支哦!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脈脈養生,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台灣名中醫,靠兩招治百病,不要一分錢!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515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