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寶寶童年其實只需要這六樣玩具!其他都是多餘的! 觀看數:16053 人
對寶寶來說,玩就是一切,而且玩對他的成長確實至關重要。
玩的過程中,寶寶知道瞭如何去探索世界,學會瞭如何掌握技能,比如:爬、走、說話、唱歌、畫畫,以及結交朋友。
你有沒有註意到,那些反復吸引寶寶注意力的玩具大多數是最基本的玩具,比如積木和球?兒童心理學教授Steiner博士解釋說:「現在的父母總覺得應該給寶寶買一些價格昂貴的帶有學習性玩具,即使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它們能提升寶寶的智商,父母也不惜花費重金購買。
而真正經典的玩具大多是萬能的、通用的,它們不要求寶寶在娛樂的同時給予相應的成績回報,就像一個機器人——寶寶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和它玩——玩具就是這樣伴著寶寶成長的。
」
那麼寶寶從出生到長成大小孩就玩這幾樣基礎的玩具會不會感到厭煩呢?他和這些玩具之間的遊戲又會伴隨年齡的增長有怎樣的變化呢?
球
6個月:寶寶對球的興趣,一方面是專心地凝視這個圓圓的東西,另一方面是享受觸摸、抓拿球的樂趣。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6個月:寶寶喜歡用嘴「品嚐」積木,咬一咬、嘬一嘬,「嗯,原來積木和奶瓶的味道不一樣。
」除此之外,拍打和緊緊握住積木也是他喜歡的玩法。
12個月:他有了新發現——將兩塊積木撞擊在一起就能製造出聲音。
他還喜歡製造一些驚人又惱人的舉動,將你剛剛搭好的積木大廈,轟地一下推到,然後再露出一個「我多棒」的微笑。
18個月:堆積木表演開始了,雖然不是什麼高樓大廈,但寶寶憑自己對平衡力的掌控和理解,已經能將2~3塊積木羅在一起。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簡單的拚圖
6個月:寶寶喜歡把一片拚圖從一隻手遞到自己的另一隻手,要不就是放到嘴裡,就像對待他喜歡吃的餅乾。
12個月:到了這個年齡,寶寶的興趣從一片拚圖轉到了拚圖板,端起拚圖板,輕輕地一翻,所有的拚圖片就都散落在地上。
如果是裝在盒子裡的拚圖,寶寶還會用小手捏住盒子的把手,把盒子打開,然後從裡面拿出一片拚圖。
18個月:在你的幫助下,寶寶能把一些大片的拚圖放在相應的位置上。
2歲:寶寶現在能完成一些簡單、基礎的拚圖,這些包括:把你挑出的蔬菜或動物形狀的拚圖片整齊地放到相應的洞的。
到現在為止,他能完成三片一套的拚圖。
3歲: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地提升,所以他能處理一些有難度的拚圖,比如圖畫背景的拚圖,或8片一套的拚圖。
安全提示:定期檢查拚圖片上的木釘(至少給寶寶玩之前你要檢查一遍),確保它們的牢固,脫落的木釘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異物窒息。
另外,木質的拚圖還要確保它們是無毒的。
補充說明:有些寶寶會饒有興致地花掉一下午的時間來玩拚圖,但有些寶寶卻不喜歡拚圖,覺得它就像媽媽的電話本一樣不能理解。
我們要告訴你的是:這種差別寶寶們的智力發展無關,而是取決於他們天生的氣質類型。
所以,讓寶寶玩他喜歡玩的玩具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音樂玩具
6個月:如果把一個玩具小鼓放在寶寶身邊,他會興高采烈地用手拍打。
其實,就音樂感覺來說,這個行為沒有目的性,但卻反應了寶寶在這個時期上肢運動發育的特點。
12個月:寶寶開始熱衷於敲打任何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其中包括:玩具小鼓、玩具木琴、瓶瓶罐罐,甚至鍋碗瓢勺。
製造聲音讓他體會了自己的本事,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體現,所以請忍耐這點小小的噪音,畢竟這只是暫時的。
18個月:寶寶可能會跟著音樂拍手,但是不要期望他此時就擁有精確地節奏感。
對待樂器玩具,他可能還不知道它們的真正用途,於是便採取手腳並用的玩法,或者伴著音樂節奏把鼓槌當指揮棒,再或者捧著小鼓胡亂搖晃。
2歲:小手在鋼琴鍵盤上亂拍一起,手指胡亂撥弄著吉他弦,用力地敲鼓,這些都是2歲的小音樂家們的正常表現,他只是在看到大人們使用樂器後,便跟著模仿一下。
雖然聲音不太悅耳,但畢竟動作已經到位了,還能要求他怎樣呢?
3歲:如果寶寶有音樂上的天賦,那麼他可能在未經過指導的時候,就出其不意地出現對嘴吹的樂器的天賦,比如會吹口琴。
安全提示:為寶寶購買樂器類玩具時,要確認它的表面使用的是無毒的塗料。
因為偶爾,你家的小莫紮特也會用嘴體驗一下這些玩具,即使是小鼓或者小鋼琴,他也不會放過。
補充說明:研究發現,早期的鋼琴課程能聯繫到空間技能的發育,這包括對數學和幾何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