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多數聰明人,往往容易「受傷害」!他們的生活 不是想像中的 處處得意,而是…


聰明人確實會招來別人的嫉妒,

但是“聰明”也會給聰明人自己帶來陰影,

歷史上有很多天才最終隕落甚至選擇自殺的例子。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聰明人不斷受傷?

又該怎樣避免這些傷害呢?

有本新書叫《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聰明人》,

作者是心理學家埃裡克·麥瑟爾博士,

他從多年與聰明人共事的經歷中

總結出了幾點原因和解決辦法。

我們一起來聽聽。

先說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思考能力強 容易讓人焦慮

第一,思考能力強讓聰明人更容易狂躁和焦慮。

一方面,聰明人比普通人擁有更強大的思維能力,

他們會迫使大腦加速運轉來讓生活更有意義。

假如遇到某種壓力或刺激,

阻礙了這種不斷向前的狀態,

就會引發大腦紊亂,患上狂躁症或焦慮症。

另一方面,聰明人常常會過度思考,自尋煩惱。

比如,在超市看見一袋燻牛肉,

第一感覺是垂涎三尺,

可是緊接著,大腦就開始理性地權衡各種情況:

這個價格合理嗎?吃燻牛肉健康嗎?

卡路里攝入合適嗎?

超市給員工最低工資了嗎?等等。

這些問題顯然已經超出了燻牛肉本身,

但是與安全感、道德感息息相關,

聰明人很難放棄這種貌似合情合理的擔憂。

事實上,合理並不意味著對自己有益,

這個評判過程很大程度上

是一種過度重視和自我消耗。

2. 「心有餘而力不足」

讓人更痛苦

第二,心有餘而力不足讓聰明人更加痛苦。

當聰明人認識到自己熱愛的工作並沒有那麼難,

就像在原地踏步時,就會感到很痛苦。

假如智力遠勝於能力,

心有餘而力不足,那就更悲傷了。

比如,作家在寫小說的時候,

腦海中能很清晰地“聽到”一種

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散文語調,

但是,寫出來的散文

卻總是比她期待的要遜色很多。

當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就會喪失自信,

懷疑自己能不能支撐起作家這個頭銜。

這些你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以及你擁有什麼之間的差距,

對於聰明人來說就是切膚之痛。

3. 洞察世事會讓人沮喪

第三,洞察世事會讓聰明人倍感沮喪。

聰明人與生俱來的判斷和解構能力,

會迫使他看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以及周圍環境的真相,

因而很容易對工作和生活感到反感。

舉個例子,你的興趣是看動作電影,

從純電影的角度,

你會忽視男主角為了逃脫壞人的追捕,

撞壞的汽車和誤傷的無辜路人。

但是很明顯,在現實生活中,

如果被誤傷的是你的親人,

你是不可能認同這種做法的。

當聰明人洞察了這種潛在的威脅之後,

他就會因此難過。

每一次旁觀或評判,

都會讓聰明人更加憂傷,

最嚴重的後果之一

就是對自己產生懷疑,

從職業到娛樂,從思想、選擇到價值觀。

4. 「厭倦感」讓人消沉

第四,“厭倦感”讓聰明人逐漸消沉。

聰明人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怪圈,

那就是他們會胸懷熱情、志趣,

去追求自己的事業,

但是很快就會感到乏味和厭倦,

貌似沒有什麼事物能讓他產生興趣。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無數的聰明人都過著百無聊賴、日漸絕望的生活。

那聰明人應該怎麼做,

才能避免或減少上面這些傷害呢?

作者說,聰明人受傷,

歸根結底是遇到了“意義”危機。

意義是一種純粹主觀的心理體驗,

不是社會、環境或家庭認為它有沒有意義,

而是自己有沒有感受到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

主動創造「個人意義」!

因此,聰明人避免傷害的一個最重要方式就是:

不要等待或尋找那些與個人情況不符的意義,

而是要從日常需求出發,

主動構建或創造以價值為基礎的個人意義。

比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審視一下排程,

確定今天在哪些方面可以賦予意義,

要抓住哪些有意義的機會,

並且定期審視自己的意義清單,

隨時確保當前的行為對自己來說是有意義的。

這種主動創造意義的生活

可以最妥善地維護聰明人的價值觀和原則,

緩解焦慮和痛苦,

幫助聰明人選擇一種引以為傲的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聰明人》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540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