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當成「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很容易從中得到 成就感…
社群網路興起,也出現同溫層的現象: 當年輕人卡在意見類似的社群泡泡裡, 有沒有可能變得更自戀? 還是在社群的天羅地網之外, 他們另有一套形塑自我的方法呢? 在幾年間,影響年輕世代最大的 莫過於個人科技及社群網路的興起, 他們還是那個高唱個人主義的理念青年, 但在各種演算法、各種功能的App強化下, 他們被擠進所謂網路社群的「同溫層」中, 尋找與自己相同的一群人,聚集、互動, 最後更強化了他們引以為傲的那個「我」。 我是誰? 什麼描述可以代表我? 這個回答不僅僅是名字、職業, 或是一個網路帳號。 它甚至包括品味、風格、理念等等, 就連買的手機、跑步時用的音樂軟體、 家裡床單的花色、臉書上的封面相片, 甚至手機桌面的App排列組合, 全部都是在構築「我」的一部分。 隨時和同事、家人與朋友聊天, 能精確規畫娛樂選項與購物行程, 打掃時可以根據偏好讓電腦撥放歌單, 或是看YouTube、LINE你一下, 分分秒秒都化為一連串私人且個人化的體驗, 透過智慧科技篩選掉有壓力且無趣的部分, 我們能夠依據個人理念塑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方式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法, 以便我們規避自己不喜歡的事物。 「想要」與「擁有」,以及「現在的自己」與「渴望成為的自己」之間的落差正迅速消失,特別是在網路世界裡。1981年~1991年出生的30世代, 也被稱為七年級生, 這群人以「自我實現」、「個人品味」 為標籤,在社群網路中的各個泡泡裡, 他們各自成為一群群獨特的意見領袖: 他們不吝嗇展現自我, 他們甘做有想法的小眾,而且影響力十足, 我們給他們一個新名詞:「自戀世代」。 為了更加了解這世代的價值觀, 在4月第3個星期六的早晨, 《30》透過LINE邀請了5位 年齡介於26-33歲的年輕人一起來場早餐會, 一邊喝著現打果昔,一邊互相聊天。 Green,28歲, 穿著一件簡單的T恤與牛仔褲, 對任何事情都很有主見, 業務性格的他在聊天過程中最搶鏡, 目前在新創公司工作, 同時也是網路專欄作家。 討厭被上班束縛的七七,30歲, 曾放棄工作一路追夢到紐約, 只為擇己所愛的工作, 藝術家性格的他話不多, 卻是十足感性的攝影師。 Miko,26歲, 在時尚、音樂、藝術產業中遊走, 是個追求生活品質的品味家, 她同時也是個矛盾小姐,有時理性有時感性, 在務實與夢想中不斷磨合。 Melony,29歲, 本來念的是經濟學, 卻因為熱愛公關產業而一路追夢, 自由是她最嚮往的狀態,無論有沒有感情, 她都想獨當一面。 今年33歲的Lex是5個人裡年紀最大的, 有趣的是,他的價值觀也跟大家最不同, 已婚的他樂在家庭, 身為社會企業的共同創辦人, 他總是給出最樸實也最溫暖的回答。 現在讓我們來瞧瞧他們是怎麼看待工作、 愛情、社交、品味以及他們與上一世代的差別? 工作觀:工作不是錢,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為了獲得一份收入? 獲取成就? 還是為了興趣? 七七:上班跟自己出來做有差,我不喜歡被限制。 Miko:加班時從辦公桌下拿出紅酒慢慢喝, 是我處理工作跟生活的平衡方式。 Green:我人生還有很多要做的事, 6點一定要準時下班! 這題很好玩,除了Green之外, 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工作跟興趣有關, 所以把工作當成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工作狂, 或是為工作疲於奔命。 Lex就提到,「如果可以把興趣當工作, 那金錢價值的衡量就沒那麼高, 像創業的人,沒有pay也是會做。」 甚至在公關產業工作的Melony, 對加班似乎也樂在其中, 認為只要能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 就算天天加班她也無所謂。 同樣的,Miko也說, 自己加班時就拿出紅酒來喝, 把工作跟品味生活接得天衣無縫。 唯有業務性質工作的Green, 他坦承自己是效率主義者, 6點一到準時下班,下班後還不接電話, 「我覺得大概只有5%的人對自己工作非常有熱情, 其他人覺得工作就只是賺錢的手段而已, 賺到的錢才去經營其他東西。」 愛情觀:我想把心交出去,但你接得住嗎?要王子公主的愛情,還是找一個合適的伴侶? 七七:如果一直換對象,心靈滿空虛的, 我想遇到那種讓你覺得心很安定的人, 你可以一直分享,把心交給他。 Melony:我要的是一個可以給你依靠的人, 能分享生活中的事情, 這個人可以是男朋友、家人或朋友, 所以愛情在生活中沒這麼必要。 Green:我在遇到未婚妻前, 曾經做過一個Excel表, 只要把女生條件輸入就跳分數出來, 我不想浪費時間在不對的人身上, 出去4次就要決定要不要交往。 Miko:到底有沒有百分百的人? 對方的才華跟安定感有辦法平衡嗎? 是否不完美的愛情才叫浪漫? 在愛情題上,雖然有些人理性、有些人感性, 卻不脫一個重點:「能不能分享我的感受」, 但除了已婚的Lex跟即將結婚的Green有提到 愛情必須「彼此配合,像跳舞一樣一進一退」、 「跟我老婆交往7年, 我覺得關鍵在你能不能體諒對方, 站在對方角度去想去溝通」, 而其他人單身及未婚的人多半著重在 對方能不能成為傾吐跟陪伴的對象, 可見要步入婚姻對於妥協及自我的縮小 是有很大影響的。 社交關係:一個人很好,但能不能還是陪我?人際關係,黏還是不黏,或不太黏? Green:我跟女友會一起出去跑步, 但各跑各的,不會等對方,到了終點再會合。 Miko:一個人住久了, 還是會覺得快得精神病, 我可能就去找朋友或回爸媽家, 然後再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Lex:我不太需要自己的空間, 我反而覺得老婆不在家怪怪的。 除了Lex之外, 所有人都同意要有自己的空間, 就算是家人,也想要分不同樓層住, 如果是老公老婆,也希望能分3間房間: 你的、我的、我們的。 就是希望能在關係裡保持原有的獨立性, 用緩衝空間去讓彼此發展, 等需要對方的時候再聚在一起。 想要做自己的欲望, 加上個人科技讓人不容易感到孤單, 使得自戀世代只在必要時出現在社交場合, 更享受自己獨處的生活。 這是自戀世代獨特的相處方式: 我喜歡一個人,但需要你的時候要陪我喔! 消費觀:買名牌不如建立個人品牌用名牌來提升個人的身分地位? Lex:大學時覺得穿了Gucci就會很趴, 後來才發現那只滿足了虛榮心, 不會真的改變你的人格, 說不定我穿Gucci,人家還以為是假的。 七七:我的名牌就是花在器材上。 Miko:我滿認同名牌背後代表的價值跟品質, 只是我覺得我的價值跟品質不一定要靠名牌。 待過金融業的Green曾經著迷於手工西裝、 買名錶獎勵自己, 但他說離開金融業就沒那麼誇張了。 他現在則是注重簡單穿著, 但在細節上要有品味。 其他4人都認為名牌並不能彰顯個人地位與價值, 最重要的是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樣子。 像從事攝影業的七七, 對他來說他的品味彰顯在器材上, 那等同於他的專業。 有趣的是, Melony說自己大學時曾存錢買了名牌皮夾, 卻不敢跟同學承認那是真貨, 只敢說那是網路上買的假貨, 「怕被說我浪費錢!」 這也是自戀世代表現自我的另一種方式, 與其花大錢在名牌上, 其實有更多方法可以打造個人品味。 手機成癮?不想承認,但已被控制不能一刻沒有手機? 只是一個溝通工具? Melony:收發公司e-mail 讓我時時刻刻catch up,運動也是靠Spotify。 Miko:我有新聞成癮症, 我需要掌控現在世界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七七:一直掛在上面,但我沒有在聊天, 我的作品需要社群網路。 Lex:盡量不要用,用了就會沉溺。 現在找地點的時候不能沒有手機, 有時候會想說我以前是怎麼出門的? 自從行動網路與智慧型手機興起後, 每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收信、聽音樂、聊天、看新聞、看影集、 建立個人形象……, 就算是這5人都已經意識到手機及網路 是如何控制他們的生活, 但5人也都不約而同地承認 自己沒辦法離開這個天羅地網。 「Social media對現在人而言太方便了, 所以變成有點可怕的事, 你很容易在上面講出不是你想講的話, 久了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活在手機裡、 還是真實生活。」Green發出感慨。 世代差異:沒有使命,也要好好過生活生在此世代,幸或不幸? Green:我們不像上一代那麼穩定, 我們嘗試很多事,但最終還是還沒找到使命。 到底是他們的選擇比較少, 讓他們可以輕易找到使命感, 還是他們經歷比較多的事呢? Miko:這一代比較會享受生活, 比較懂得站出來爭取權益, 現在也滿多咖啡廳、展覽等等文化活動, 我們比較願意花錢好好過生活。 七七:上一代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做喜歡的事, 但心裡又希望你能穩定、有鐵飯碗, 在還沒看到你穩定之前, 他們是不會放棄這個念頭的。 自戀世代的5個人不約而同都提到 上一代比較「保守」、「守舊」, 但也更加「穩定」的特質, 他們覺得自己這一代相對來說想法更為多元, 但卻也因為選擇太多、資訊太多, 有時候反而迷失在各種目標裡, 沒辦法找到真正的使命感, 但這仍然不減自戀世代好好過日子的欲望, 並在自己的生活盡力打造個人風格、 自我品牌,以及不斷在網路世界找新事物, 進而調整自己。 ■自戀世代「ONE生活哲學」的5大主張除了對談之外, 《30》另外整理出 5 個針對自戀世代的 趨勢「ONE 生活哲學」 , 不僅改變了年輕人的行為, 更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個人世界: 1 一個人vs.一群人:台灣25-35歲的未婚人口逐年上升, 與經濟因素密不可分, 自戀世代也不擅長縮小自我以進入婚姻。 不過,許多在地、社群式的活動漸漸興起, 以共享為主題的餐廳甚至住宅出現, 離線社群的潛力, 將持續創造有意義且重要的連結。 2 一支手機vs.所有電子產品:手機已成為自戀世代的日常必需品, 取代過去的所有裝置 (電視、電腦、電子辭典……), 我們本以為新科技可以釋放一些零碎的思考時間, 但矛盾的是,結果似乎相反, 我們偶爾能靜思的時刻 現在都在手機上聽音樂、 發訊息或玩線上遊戲, 甚至看到什麼、做什麼事 無時無刻都想發上社群網站。 3 一個帳號vs.所有網路社群:要接受真正的社群關係,就不能怕受傷。 對自戀世代來說, 帳號背後的真實身分不再容易隱藏, 線上和離線後的生活逐漸交織重疊、 沒有分野。若網路讓人只想接觸好的部分, 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刪除帳號, 才能分辨出真朋友跟假朋友? 4 一件衣服vs.一排衣架:自戀世代看見企業因為追求即刻滿足 而失去專注與自省的利己行為, 從中漸漸意識到「想要」跟「需要」 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他們開始關注品質而非數量, 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5 一雙手vs.一條生產線:福特主義說:以最少精力創造最大生產, 就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但結果卻是減產,或是消費更多。 於是手作的價值又重新顯現, 我們感受到製作過程中被療癒、 以及獨自完成一項作品得到的成就感。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472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