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父母請警惕:對孩子的這些禁止,其實是種誘惑!
 

觀看數:774 人

近來,身邊感冒咳嗽的人一直沒斷過,大家要注意保護身體啊。 昨晚臨睡前,我特別囑咐開心,要蓋好被子,不然會凍著,凍著了就會生病。小姑娘一聽,來了勁,用腳把被子“蹭蹭蹭”踢到了一邊,並且很有興致地念叨:我

 


父母請警惕:對孩子的這些禁止,其實是種誘惑! 觀看數:774 人

 

近來,身邊感冒咳嗽的人一直沒斷過,大家要注意保護身體啊。

昨晚臨睡前,我特別囑咐開心,要蓋好被子,不然會凍著,凍著了就會生病。小姑娘一聽,來了勁,用腳把被子“蹭蹭蹭”踢到了一邊,並且很有興致地念叨:我是踢被子小能手,我是踢被子小能手……

“踢被子小能手”是某次開心踢被子之後,姥姥給贈送的“外號”。看到開心的舉動,我瞬間反應過來。我的“禁止”好像一道開關,啟動了她的反抗意願。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很多孩子都會這樣。通過跟大人對著幹,以及看到大人“乾著急”又拿自己沒辦法的樣兒,孩子往往會感到十足的趣味,以及成就感。好玩又帶勁的事兒,哪個孩子會不愛呀!

這個小細節,讓我想聊一聊“禁止”這個事。

首先,禁止更多是父母為了自己安心,緩解自己的焦慮

大多數時候,父母禁止的事,其實都是並未發生,或者只偶然發生了一次的事。可是父母內心焦慮,希望通過下禁令,來獲取安心,獲得控制感,以此抵消內心的焦慮情緒。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也是為何,禁止分明沒太多效果,但是仍然有許多父母持續在用的原因。

譬如我在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個小故事。因為身邊感冒的人多,故而擔心孩子的健康,於是沒忍住多囑咐了一句。

我還認識一位媽媽,她剛剛懷了二胎。但是她幾次憂慮地問我:有二胎的話父母如何做才好?她告訴我,她很擔心倆孩子以後關係會處不好。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種擔心顯得有些過了,於是,進一步細問得知,這位媽媽有一個姐姐。幼時她和姐姐相處得就不太好。長大了也一直都是關係淡淡的。這種早年經歷,才是真正困擾這位媽媽的。

這位媽媽的擔心若持續下去,那她的兩個孩子將來相處的前景的確令人擔憂。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須知,孩子們在一起,不可能沒衝突。一旦倆孩子以後有了衝突,就會進一步驗證、固化媽媽的擔心。

而媽媽總心懷憂戚,用負面的眼光看待倆孩子的關係,一定會無形中催眠孩子,讓倆孩子之間的“壞關係”最終固化下去。相反,若這位媽媽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擔憂,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一切就都好辦多了。至於孩子們衝突之時到底如何處理,倒不那麼重要。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因為,若媽媽總是嚴肅地板著臉,把孩子們的衝突看成是糟糕的、可怕的事,那麼孩子們從媽媽臉上、眼中看到的就是:我倆的關係真糟糕,我們總是相處不好,我們太讓媽媽操心了。相反,若媽媽以放鬆的、有趣的方式,看待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孩子內心映照出的關係圖景就是:我們是好玩的,發生衝突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最好總是能夠和好的。

從上面的例子能清楚看到,育兒先育己,到底有多重要。所以,父母們在“管教”孩子、苦口婆心勸導之時,在自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甚至給孩子下禁令之時,請一定細細想:我這麼做,究竟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

第二,禁止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我曾經分享過了一個小例子:

孩子看見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觸碰,此時大人如果告訴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簡單地阻攔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會再去摸。

此時,父母的“禁令”就像一束高亮的手電筒,把高光打在了禁止的對象上,瞬間點燃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對孩子來說,父母說“行”或“不行”沒什麼區別,都是一個意思。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行動、表情,而非言語。

這個時候合適的做法是,首先,父母做判斷:仙人掌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然後,父母認真嚴肅地告訴孩子:疼,會扎手!這樣的表情和語句,就能起到對孩子的提前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讓孩子去摸一下。結果當然是孩子給紮哭了。此時孩子已經體驗到了應得的“懲罰”,父母切不可幸災樂禍,而是要及時給以安慰。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過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時候,孩子仍然能夠能量飽滿,充滿勇氣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經歷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後,孩子會懂得權衡和判斷:這個東西的確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這種做法,也就是我講過的“保護性撞牆”。

第三,禁止很容易激發反作用力

一個2歲多的孩子,他興奮起來很可能會手舞足蹈。甚至小手會把玩具、各種他面前的小物什都天女散花一樣扔得到處都是。這個時候,若父母在邊上大呼小叫:“哎呀你這個熊孩子”,孩子一定會更加興奮。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禁止尤其容易發生神奇的效果。相信家有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一定深有體會。經典繪本《大衛,不可以》裡面,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個叛逆孩子,如何面對媽媽的禁止,變本加厲“對著幹”的一個個小故事。

孩子們為何這樣做?因為禁令來自父母。父母就是權威,是力量的代表。若能夠挑戰禁令,也就意味著自己具備戰勝權威的力量。這對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心理體驗。於是,父母的禁止,更像是一個誘惑,誘導著孩子去突破禁止和限制,去向父母宣戰。

所以,與其通過禁止去管教孩子,不如放下“禁止”,有技巧地陪伴這些自我意識發展中的孩子們,去感受他們自我的力量,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比如,孩子往嘴巴裡送某個玩具,不要禁止,守在孩子身邊留心安全是不錯的選擇,而最好的是,多備些不同材質的玩具,跟孩子一起用嘴巴探索這些玩具,邊探索邊告知,這是“冷的、硬的、軟的、木頭的、金屬的……”

比如,孩子從床上往下扔東西,不要批評,在床上接住扔的東西是不錯的選擇,而最好的是,在床上和孩子一起扔,然後從床下一起再往床上扔。

再比如,孩子鬧著要玩電子遊戲,不要一味拒絕甚至明令禁止,跟孩子約定時間就是很好的應對辦法,而最好的是,帶孩子一起,尋找優秀的遊戲,有意思的APP,甚至陪孩子一起利用電子產品做一些小作品,譬如帶孩子一起製作PPT,小動畫、小電影,甚至兒童編程等等。

上述這些行為,都沒有對孩子說“NO”,相反,卻都用行為向孩子說了“YES”。用一個詞描述上述行為,那就是“高質量陪伴”。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父母請警惕:對孩子的這些禁止,其實是種誘惑!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