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朝代被世人低估了,若沒有它的存在,一千年前的中國將會倒退 觀看數:591 人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是為隋文帝,國號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隋煬帝,名為楊廣,為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楊廣年幼好學,飽腹經綸,自幼才華橫溢、文武皆備,且善作詩文,曾著集55卷。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楊廣十三歲,被封為晉王,同時為并州的總管,護衛都城,可見,隋文帝對其子的期望。楊廣也不負所望,先是率兵踏平南陳,統一全國。登基后,再完善科舉制、開鑿運河、建立東都、擴充疆土等,為後世留下千古基業。
公元589年,隋文帝決心南下伐陳,統一全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然而,他們還是失算了,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攻勢凌厲,勢不可擋,連敗陳軍主力。而後利用天時地利,成功率領大軍渡江,輕敵的陳軍頓時潰敗,所有天險關口盡皆淪陷。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進入南陳后,隋軍秋毫無犯、軍紀嚴明,並不傷害當地的百姓,贏得當地百姓的讚賞。
公元590年,楊堅出任江南揚州總管,並且平定了當地叛亂。由於,江南地區數百年來,一直與北方處於分裂狀態,此次南陳被滅,南方百姓難免抗拒隋朝。在任職期間,他用自己能力與江南百姓消除隔閡。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學會當地方言,迎娶當地姑娘為妻,平常時,會親近當地學子,選拔出色人才。在江南的十餘年裡,他使隋朝的影響力深入人心,自此,南北朝時期后,長期處於分裂仇視的江南地區,終於民心偏向北方政府。
可以說,此舉也為後來唐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剛建國之時,便命宇文凱開渠引水,自大興城西北方向引渭水往東,至潼關而後匯入黃河,整條水渠全程150多公里,名為廣通渠、而後又被改為永通渠。隨著隋朝的日漸發展,水上貿易愈加頻繁,原本的運河水道已不能滿足人們需要。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於是,隋朝便計劃開闢另一條運河,連同南北水道。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徵召百萬軍士和壯丁,修改通濟渠、造邗溝。三年後,又於河北地區徵召百萬民夫,修建永濟渠。公元610年,再次徵召百姓修鑿長江河道,前後共五年的時間,動用民力數百萬,終於使得大運河初具模樣。
而後,隋煬帝又用了數年時間,開鑿引水口,將水引至運河水道,黃河連入汴水,汴水再引入淮河,每條河流旁邊,都會有水道接入。至此,各獨立水道終於融合匯入,連成一體,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
大運河總長達到五千多公里,修建運河的同時,隋煬帝還命人在河道兩旁,植樹造蔭、修建糧倉。為了方便出行,還在兩岸修築御道,建成離宮四十多座。
大運河的建成,極大意義上促進了隋朝的進一步繁榮,對於南北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唐朝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且大運河將淮河、黃河、錢塘江、長江、海河等重要河流連接到一起,極大促進了水上貿易。
運河建成后,來往商船,盡皆絡繹不絕,一派繁榮景象,南方物資能夠順利運送到北方,促進了南北貿易。同時,大運河還加強隋朝對於南方的控制,進一步保持了全國穩定,使得中央集權再次加強。
雖說,大運河的修建,因動用數百萬民夫,使得民間怨聲載道,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卻是不言而喻。正是因為它的修成,才有了後世朝代的快速發展。對於古代來說,一條貫通南北的水上通道,珍貴至極,拉近了南北方的距離,更加利用國家統一。
隋朝的大運河,對於國家發展的推動一直持續到清末,清朝將漕運改為海運,大運河的作用才開始衰減。
隋煬帝其他功績暫且不說,單論開鑿大運河,此等功績便足以媲美秦皇漢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同時,隋煬帝又是急功近利的,他為了急切建立功業,不惜勞民傷財,導致民怨升級,最後滅國。
其實,修建這種浩大工程,任何一位帝王去做,都很難完美無缺,總會有所犧牲。對於隋朝百姓來說,他們是不幸的,但長遠來看,對於中華民族卻又是意義非凡,因此,你很難妄下定論,去說它是好是壞。
秦始皇時期,動用全國百姓修築長城,防禦外敵。如此千古工程,留給後世的是寶貴文化遺產,留給秦朝百姓的卻是屍骨滿地。
公元605年,隋煬帝派人修建東都洛陽城,徵召勞力近二百萬人,用時一年終於建成。全新的東都有宮城、皇城、外城組成,外城即為外部城牆,皇城則在文武百官處理事務的地方,宮城則是皇室居住之地。
隋煬帝修建東都,並不是單純追求功業,而是基於國家戰略考慮。當時的首都為長安,位於疆域西北方,交通不便,不利用對南方的統治。洛陽則不同,其地處中原,可以很好牽制南北兩地,命令能夠快速送達,穩定國家。
另外一個原因,以前各地納糧,送往長安路途遙遠,而洛陽,良田眾多、土地肥沃,可以很方便獲取糧食。
公元605年,契丹進犯隋朝,隋煬帝派韋雲起前去征伐,韋雲起與突厥軍隊聯合,大敗契丹軍隊。當時因突厥和契丹交好,契丹人對突厥並沒有防備,且契丹不知道部分突厥人已歸附隋朝。韋雲起便利用這點,將計就計,命突厥士兵假扮成契丹人,混入契丹境內。
而後,他再次喬裝打扮下,接近契丹大本營,在距離五十公里處,隋軍撤下喬裝,全軍衝鋒。毫無防備的契丹士兵被殺個措手不及,遂慘敗。此戰,隋軍俘虜男女共四萬餘人,給予契丹王朝以重創。
公元608年,隋煬帝再次派軍出征,此次征討對象為西北吐谷渾,全殲吐谷渾士兵,佔領該國疆域,至此,隋朝版圖擴大數千里。為了更好管轄原吐谷渾城鎮,隋朝實行郡縣制,對佔領的地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這也是中國王朝,第一次在該地設立行政單位。
公元609年,隋煬帝率軍西行,隨行人員浩浩蕩蕩自長安出發,先後經過隴西、青海、祁連山等地,翻山越嶺,到達河西走廊附近的張掖郡。您可千萬不要認為隋煬帝出行是為了遊山玩水,哪位皇帝出去遊玩會選擇條件艱苦的荒漠戈壁呢。
此地處於西部大漠,海拔高達三千多米,自然條件惡劣,隋煬帝一行曾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折損大半,跟隨的官員也多死於中途。總之,隋煬帝這趟可謂是吃盡苦頭,狼狽不堪。但他的西巡並不是毫無意義,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到達西北如此偏遠的地區,只有隋煬帝。
且在途中,隋煬帝還設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促成了西北地區的團結穩定。
公元611年,隋煬帝三征高麗。
第一次征伐高麗,深得民心,再加上隋煬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人們都自發組織參軍,為國征戰。為了此戰萬無一失,隋煬帝在國內大量徵召現役、預備役等士兵,準備充足后,便引軍出征高麗。遺憾的是,此次征伐因多種因素未能成功。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召集軍隊,準備征伐高麗。此次準備更為充分,計劃周密,再加上隋軍兵強馬壯,攻下苟延殘喘的高麗猶如囊中取物。然而,天不助隋,出征高麗前夕,楊玄感起兵造反,隋煬帝被迫撤軍。至此,第二次出征高麗宣告失敗。
公元614年,隋朝雖叛亂已平,但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隋朝危機四伏。但隋煬帝仍不顧國內形勢,再次舉兵征討高麗,此次雖最終獲得勝利,高麗國王出城投降。但隋朝國內民眾厭戰情緒漲高,在有心勢力推動下,起義頻發。
隋煬帝見國內爆發起義,無心再戰,遂率軍趕回。
隋朝的覆滅可以說令人惋惜,按照當時綜合國力,隋朝稱得上強盛之國,然而,隋煬帝為人自傲、急功近利,迫切建功立業,導致國力大損、民不聊生。尤其是後來三征高麗,兩次失敗,向來自傲的隋煬帝,自然不願如此屈辱戰績流傳後世,便不顧國內形勢,發動第三次征伐。
此戰,雖獲得勝利,卻失了天下。
儘管隋朝在三征高麗中,實力大傷,但剿滅叛軍還是沒有問題的。遺憾的是,隋煬帝並不是死於起義軍手裡,而是死於宮廷政變。隋煬帝死後,其手下唐國公李淵,同時,也是隋煬帝的表兄弟,打出為「楊廣報仇」的口號,剿滅各地叛軍,包括鮮卑勢力與農民起義軍。
其實,早在616年,隋煬帝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他下令築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北逃中原。之後,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叛變殺了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而後,618年的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自此,李淵創立了唐朝。公元619年,其子李世民政變篡位,是為唐太宗。
唐朝的盛世離不開隋朝之功,隋朝建立的諸多基業被唐朝撿了便宜,隋煬帝為唐太宗作了嫁衣。然而,唐朝人在編撰隋朝歷史時,卻將隋煬帝描述成千古昏君,還賜予謚號「煬」,對其進行羞辱。
而唐太宗,弒殺其兄其弟,篡位奪權,卻成為了千古明君,二人如此差異對待,令人唏噓。
620年,東突厥的處羅可汗派人迎接蕭后及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來東突厥,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稱后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於定襄」。
630年,唐朝出兵滅亡東突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后隋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