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大人都會要求小孩勤洗手,雖然大人自己未必做到。
不過,就算有洗,每次你都洗幾秒鐘?來看看醫療機構大力推廣的濕、乾洗手步驟,堪稱囉嗦至極,你能做到嗎?
濕洗手步驟
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中,對於手部清潔有「六面體」的比喻,就是手心、手背、手指兩側、指尖與手腕都要清潔到,就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恐怕可以用「囉嗦」來形容。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4年提出全球第一個病人安全計畫:「清潔雙手,守護健康」,每年到了「世界手部衛生日」,大家也來推廣洗手的步驟與洗手的時機。
不過比起醫護人員標準的「囉嗦版」,推廣給民眾的版本簡易了一些,時間約 40 至 60 秒就可完成:
(圖片來源:三軍總醫院)
乾洗手步驟
除了比較正式的濕洗手,台灣自 SARS 後公共場合大量設置的乾洗手,也有一定步驟可以遵循,大約 30 秒內即可完成:
(圖片來源:三軍總醫院)
台大醫院針對院內民眾、民間看護等非醫護人員,也製作了 2014 手部衛生新版影片,包含中文、台語、客語、印尼文、越南語、英文、日文及法文版本,希望也能實際符合臺灣醫療環境中的外籍照護者或新移民的需求。
台大醫院強調,影片重點在洗手的時機,除了醫護人員本身需要知道何時是進行手部衛生的五個時機之外,也希望將此項觀念推廣給病友及家屬。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洗手五個時機:
一、接觸病人前;
二、執行清潔或無菌操作技術前;
三、暴觸病人血液或體液風險後;
四、接觸病人後;
五、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
WHO 目前以酒精性乾洗手液為醫療院所推廣重點,而不是傳統濕洗手,是因為在每個病床旁不一定有濕洗手設備,且濕洗手較乾洗手須花費較多的時間。
而目前酒精性乾洗手液為最有殺菌效果、具良好皮膚耐受性、易於取得之洗手產品,一般公共場合也有大量設置。
不過如果有明顯可見的髒汙或如廁後,仍應使用肥皂清潔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