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中國式禮貌其實傷害孩子!
|
|||||||||||||||||||||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
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NO1. 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
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
這個場景不僅發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麼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你就可以這麼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
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強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後,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於是忙叫孩子打招呼。
對孩子說,快,叫奶奶。 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後,一副羞澀的樣子。 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後躲得更緊了。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
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成的繪本。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
NO3.面對別人的誇獎,「哪裡!哪裡!」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
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裡!哪裡!」,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誇獎而變得驕傲。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慎用「哪裡哪裡」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NO4.礙於面子不會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餵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係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麼吃。
這是春節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麼都要。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並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322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