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了「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
咳嗽有痰真難受,想出來又出不來,有時候吃藥都是不管用的,到底該怎麼辦呢?在一些中醫學中治療痰多是很有方法的,你知道中醫是怎麼治療痰多的嗎?痰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人會有痰呢?是身體出問題了嗎?接下來就帶你一起看一下痰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咳出來的「有形之痰」不難對付,停滯在經絡中的「無形之痰」才難纏。所謂「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現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風、心臟病、腦血栓等,都與痰邪有關。 痰濕的產生與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有關,中醫祛痰有一經典方劑———二陳湯,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烏梅六味藥組成,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之所以稱為「二陳」,是因為兩味主藥(法半夏和陳皮)都是年頭越陳,效果越好。
法半夏有燥濕作用,可以化痰濕;陳皮不僅理氣化痰,還有燥濕和胃之功;配合烏梅斂肺止咳,生薑抑制半夏毒性,共同組成此化痰經驗方。 與方劑類似,我們身體上也有自帶的二陳湯———豐隆、陰陵泉兩個穴位。豐隆穴是化痰祛濕的經驗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無形之痰。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兩個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鐘,力度均勻、柔和、滲透,就相當於服了身體自帶的化痰湯。
十分推薦給平時頭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膩、胸腹脹滿、形體肥胖的痰濕之人。 痰的病證特點: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於心,心血不暢,而見胸悶心悸。 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痴獃;痰火擾心,則發為癲狂;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噁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絡筋骨,則可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於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中醫認識痰飲病證,除根據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 中醫有「見痰休治痰」之說。
生痰之源有寒、熱、燥、濕、風、郁、虛之別,風又有外風、內風(肝風內動)之異,虛也有心、肺、脾、腎的不同。當堅持辨證以求其本,標本同治方為上策。治痰當調氣。儘管痰證的表現千奇百怪,但痰的產生與氣機不調有關係。常用的化痰藥物貝母。
《五十二病方》中亦記載有常用的化痰藥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附(白附子)等。 中醫辨證治痰多 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
。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 O克,銀花1 2克。 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高熱數天後,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黃芩1 O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濕痰 濕邪侵人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二陳湯加味:制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蒼白朮各10克。 有效護理辦法 咳嗽同時有高熱症狀時,睡覺時墊一個冰枕頭可緩解,也可用冷手巾敷額頭,洗個冷水澡也不錯;只是單純的咳嗽嚴重,就要注意休息和保暖,寒冷的冬天,要帶好圍巾,多喝熱水,不要去空間不流通或太過乾燥的地方;如果咳嗽咳到呼吸困難的程度,要馬上準備氧氣袋給氧,否則會發生意外。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350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