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為什麼成就太少?因為負面情緒太多! 觀看數:1585 人
真正困住我們的,
不是外在的困境,
而是無法化解的負面情緒。
從古至今,
對人傷害最大、阻礙我們不能成就自己的原因是什麼?
不是沒有夢想,沒有方法,沒有努力,沒有資源,
而是在實現夢想的途中,
揮不掉、理還亂的憤怒、恐懼、焦慮、擔心、內疚、悔恨、悲傷和無助等各種負面情緒。
我在上壓力管理課時問大家:「在座的各位,誰有過悲傷的情緒請舉手!」
所有人都舉了手。
我又接著問:「誰有過生氣、憤怒、害怕、焦慮的情緒?」
幾乎所有的人都舉了手。
我又問:「什麼人會沒有任何負面情緒?」
大家沉寂了一下,然後說:「死人。」「那麼有情緒說明了什麼?」我問。
大家不約而同地笑著說:「證明我們還活著。」
是的,有情緒,
不管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都是我們活著的標誌,
是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
沒法躲,也躲不開。
沒了情緒,就沒了性命。
也就是說,
真正困住我們的,
不是外在的困境,
而是無法化解的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每個人,每天都會有。
它們有時會像住在我們內心世界的審判官,
評判我們每個行為和想法;
有時像一個沒完沒了24小時在線嘮叨的怨婦;
有時像隨時都會被引爆的炸彈;
有時像個血吸蟲,
吸盡了我們所有的能量,
讓我們連起床刷牙的力氣都沒有;
有時像惡鬼,讓我們什麼都怕,彷彿驚弓之鳥。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有什麼情緒,
而是被它綁架、控制,
使我們身不由己,就像掉入陷阱一樣。
人的負面情緒主要有三種:
(1)憤怒、生氣;
(2)恐懼、害怕、焦慮、擔憂;
(3)難過、悲傷、痛苦。
悲傷的情緒與過去有關,
憤怒的情緒和現在有關,
恐懼的情緒跟將來有關。
總的來講,
回顧你心起波瀾的場景和事情,
會發現我們的情緒大體是憤怒、恐懼和悲傷這三類。
生氣、憤怒是現在的事情,
當我們感到被冒犯時會憤怒。
比如遭遇搶劫或背叛,
或者別人和你的觀念、想法不一樣,
你就會憤怒。
當然,碰到懸而未決、拖沓的事情時也會很憤怒。
悲傷、悔恨和難過常常是對發生在過去的事情的反應;
對曾經發生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
常常感到心情壓抑、陰沉、痛苦、悲傷。
很多人對於過去的事情,
都有很多的遺憾、後悔、難過和悲傷。
他們會反反覆復地想:
「如果不那樣做、那樣說就好了。」
「早知道是這樣,我就不會……」
「我為他/他們/他們家做了那麼多,他們對不起我。」
「我對不起……」想得自己心力交瘁、痛苦難耐,
使自己沉浸在悲傷、悔恨和痛苦之中。
其實,
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
你在那一刻所做的事情,
都是那個時候你的資源、你的能力、你的理解、你的智慧、你的知識、
你的情緒狀態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
所能做的最好選擇。
沒有一個人想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也很少有人想愧對他人,
幾乎沒有什麼人想故意傷害他人。
只是在那一刻,
由於上述的各種原因,
你做了在彼時彼刻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雖然回頭望去,不盡人意,
甚至在今天看來非常糟糕。
我回想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
如果時光倒流,
幾乎每一件事都有可以提高和改進的地方。
其中有些事甚至都不願或不敢相信是自己做的
離我對自己的標準太遠了。
但人生就是如此,
總有些日子不堪回首,
總有些事情讓我們無法面對自己和所愛的人。
最糟糕的是,
我們錯失了昨天,
又因沉溺於對往事的悔恨中荒廢了今天,
從而失去了明天。
但所有的事在那時看來,
一定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親愛的,
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
去了多麼不該去的地方,
見了多麼不該見的人,
愧對了多麼不該愧對的人,
做了多少自己引以為恥、令自己生厭的事情,
都不需要再浪費光陰怪罪自己。
你可以:
(1)告訴自己,過去無論做過什麼,發生了什麼,都是那個時刻你所能做的最好選擇。親愛的,請放過自己。
(2)總結髮生的一切,如果時光倒流,我怎樣做才能夠是利人利己的。
(3)我從中學到了什麼,從今天起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不留遺憾;讓自己滿意;讓自己和他人都滿意。
(4)制定不同層級的目標。如果感到資源和力量有限,就從不留遺憾做起;如果覺得有資源、有力量,就多做令自己和他人都滿意的事。
不管對人,還是對己,
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對彼此的生命有所貢獻。
過度的悔恨和沉溺於過去,
其實是一種深度的自私和自我放縱。
因為沉溺比改變容易得多。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有四個神人,你永遠無法超越,
他們就是——我當年,我一朋友,我一同學,別人家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與別人比較,
從而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痛苦。
很多人喜歡拿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與人比。
老公不如別人的帥,
不如別人的有能力、有錢、有才華;
老婆不如別人的漂亮,
不如別人的能幹、賢惠、會持家;
孩子不如別人的聰明……
自己心裡想想也就算了,
還要直言不諱地告訴愛人、孩子,別人有多好。
我問經常這樣比較的人:
你為什麼要告訴愛人,誰誰誰比他強呢?
得到的答案經常是:
我是為了激勵他進步呀!
我說:
「很好,那如果你老公對你說,
隔壁的張太太年齡和你差不多,學歷也差不多,
你看看人家,孩子自己帶,裡裡外外一把手,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漂漂亮亮、很有氣質,
而且錢也掙得很多,和領導同事關係處得也很好。
再看看你,我媽還幫著帶孩子呢,
你卻連自己都弄不利索,
領導同事關係處得也一般,
家務活做得也不多。
你是不是聽老公這麼一比較,
就頓時有動力向張太太學習了呢?」
她停頓了一下說:
「我有動力,我有動力扇他兩巴掌。」
其實,
沒有人希望這樣被比較,
可我們總是在比較,
不但拿自己和別人比,
還拿孩子和愛人與別人比。
如果你以為你告訴孩子和愛人他們比別人差,
他們就會有動力改變自己了,
上面的例子就是結果。
你引發的不是動力,是對抗。
人在被批評和指責時,
對抗是非常自然的反應。
人只有在被接納、認可與肯定時,
才會有動力去反思和改變自己。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
可以使我們不至於被「扇巴掌」。
那就是,
每當你希望對方改變時,
先停下來想一想,
如果你處在同樣的情景中,
別人怎樣說、怎樣做,會使你願意接受建議、改變行動?
如果你能這樣做,至少有幾個好處:
第一,你不會因為比較而激怒對方,結果事與願違;
第二,你也不會因為期待太高而失望、生氣;
第三,你也不用因為為「對方著想」,而費力不討好或感到委屈。
還有一些人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
自己的房子不如別人的大,
工資不如別人多,
職位不如別人高,
不如別人漂亮、有氣質、會說話……
最終越比越鬱悶,越比越自卑。
然而,
比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我們需要在比較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安全感。
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比較,
不能任由本能的比較,
讓我們常常深陷煩惱之中。
要比就要這樣比:
(1)問自己,當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你感受到了什麼?
(2)為什麼會感到不舒服、難過?
(3)為什麼選擇和這個人比較,是不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什麼缺失的部分?
(4)什麼他可以做到,而你沒有做到,你需要做什麼才能使自己的生活靠近自己想要的樣子?
(5)發現自己的資源:好好盤點自己擁有的一切,用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來創建自己想要的生活。
(6)問問自己:今天跟昨天比,有什麼進步和成長?
(7)把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切實的行動中,並不斷地修正和改變自己。
人只能用自己擁有的東西來建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沒有人能夠在怨天尤人的攀比中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