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長期怕風怕冷?羅大倫博士說了4個原因!,需要疏肝理氣 觀看數:1029 人
為什麼長期怕風怕冷?羅大倫博士說了4個原因!
本文作者:羅大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著名中醫學者,《百家講壇》主講專家。
有一天晚上,我在上海虹橋機場遇到一個我的粉絲,看過我的幾本書,一聊天,還真對我挺了解的。
然後,他開始問我他自己身體的問題:“羅博士,您說我為什麼會長期怕冷呢?您看我,現在上海這個天氣,還穿著襯褲,風一吹,我就覺得冷,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其實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症狀,我幫助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感覺自己怕冷,怕風,這種情況在外感病裡面比較多,但是這種怕風怕冷,即使您多穿一件衣服,也還是怕風怕冷的,比如渾身冷得發抖的人,體溫升高了,多披一件衣服,還是抖的,這在中醫叫“惡寒”。
只要解除外邪,宣發正氣,則症狀就會消失。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這種怕風怕冷,多披一件衣服,就會舒服很多,所以中醫叫“畏寒”。這種情況往往不是暫時性的,而是長期存在的。
那麼,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呢?
(1)陽氣不足
首先,第一個原因,可能是陽氣不足。因為各種原因,傷了陽氣,會變成這樣。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我來舉一些例子,比如:過食寒涼,整天吃冰的飲料,涼的食物,傷了脾胃之陽;過用寒涼之藥,經常服用傷陽氣的藥物,過用抗生素等等;長期疲勞,房事過度,等等,都會損傷陽氣。
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感受寒邪,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及時清除,或者病後沒有及時扶助陽氣,則也會導致這個後果。
這種陽氣不足導致的怕冷,比較容易識別,典型的症狀是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或者發黑、手足不溫、怕冷、易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口唇色淡、口淡無味、食欲不振、性欲減退、舌質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
對於陽虛的治療,首先需要改變生活方式,不要再損傷陽氣,同時可以請醫生幫助調理,用些四逆湯、金匱腎氣丸等等思路,也可以配合艾灸等方法,效果不錯。
(2)氣虛
與此相關的,還有氣虛的畏寒,這種情況,多是營衛之氣,也就是保護身體的力量,出現了問題。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此時會覺得畏寒,但是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動輒氣喘,動輒汗出的氣虛的情況。
此時,多是首先脾胃之氣受傷,因為營衛之氣,都與脾胃關系密切,如果脾胃之氣不足,營衛之氣沒有來源,則會出現保護體表的力量不足,導致畏寒。
對於這種情況,一般中醫會用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等思路來調理,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
(3)肝氣不舒
還有的怕冷,就是四肢末端冰涼,尤其是手腳,到了胳膊那裡就不涼了,這種情況,往往是肝氣不舒,情緒不佳,導致的四逆散證,這是肝氣不能疏洩,導致氣血壅滯,陽氣閉塞於內,不能通達四肢,引起四肢的末端冰冷。
這種情況,不能溫陽,需要疏肝理氣。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然後我要講的,是機場的這位男士了,他並不是這些情況引起的畏寒,而是另有蹊蹺。
他說自己,一旦補氣,就立刻上火,各種補氣的藥物都用了,沒有效果,而且還立刻就上火了,他問我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種情況,有的時候是肝氣不舒,氣血瘀阻了,所以一補就會上火。
而他的舌頭顏色是非常淡的,結合他的症狀判斷,這種情況是血虛導致的。
(4)血 虛
血虛之人,血液不能溫養四肢,所以身體會覺得涼,這種涼,夏天還好些,一旦到了冬天,就會手腳冰涼,身體畏寒。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這種人還有這些症狀:
記憶力不好,容易忘事,失眠;容易疲倦,一旦疲倦,容易心悸、頭暈;身體有黏膜的部分顏色比較淡,比如指甲裡面的顏色,比如眼瞼口唇等;女性月經色淡或者少,甚至閉經;舌頭顏色淡白。
尤其是蹲在地上一兩分鐘,站起來,立刻會眼前瞬間黑一下。
如果蹲時間長了,站起來頭暈眼黑,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嚴重了,這也是病!這叫體位性低血壓,尤其對於老人,這是要密切關注的一種疾病,甚至會出現危險。
但是,一般人蹲一兩分鐘,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您蹲一兩分鐘,再站起來眼前都發黑,我認為這是氣血不足,尤其是血虛,會導致這種情況的。
血虛之人,也會畏寒的。
那麼,為何一吃補氣的藥物,就會上火呢?
我坐在機場,給這位朋友講了這個道理。我們身體的氣血,是互相配合的,氣血互生。兩者的比例,正常的人,應該是相配的,比如氣是十份,血也是十份。
可是,如果您的血虛了,變成了五份,此時,氣也會衰減,會變成比如七份,雖然它也少了,可是,和血配起來,氣卻顯得多余了,這就會產生虛火此時它們處於低水平的相配,此時雖然身體整體是感覺涼的,但是,一定會有點虛火,從哪裡冒出來,比如臉上,比如口腔等等。
這是整體的不協調導致的。
如果您再來補氣,就會令氣更多余,所以有的人會明顯出現上火的症狀。
本來中醫在養血的時候,有一個思路就是補氣,從氣中生血,但是此時用藥,一般是補氣的藥裡面配合一點養血的藥,可是,如果單純用補氣的藥,部分患者,則會感覺上火。
除非是急症,比如大出血,急需補氣固血生血,否則是要配合補血藥的,這樣可以將氣引入血。一般我們不會在血虛的時候,單獨用補氣的藥的。
所以,我告訴這位朋友,可以慢慢地養血,當血補足了,再調理其他,則很容易,像他現在這麼血虛,調理其他問題是比較難的,這位朋友聽了,很開心。
參考來源:https://www.toutiao.com/a659801596486693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