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小心打碎酸奶瓶,兩個媽媽的不同做法結果大不同
|
||||||||||||
媽媽A: 送小花上學的路上,小花吵著要喝酸奶,媽媽只得拐回去去家旁邊的那家酸奶店給小花買。 剛一進去,小花便自己徑直走到了冷氣櫃面前,自己拿了一瓶酸奶,誰知,剛一轉身,酸奶不知怎的就掉到了地上,跟在小花身後的媽媽,立馬面露難色,趕緊給店主賠禮道歉,接著一邊清理地上的玻璃,一邊指責呆呆站在旁邊的小花,本來沒哭的小花,聽到媽媽的指責,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但媽媽完全沒有理會已經泣不成聲的小花。 最後小花哭著去了幼兒園,下午放學回家,一路上小花都不說話,晚上回家後,也只跟爸爸玩,不跟媽媽玩。 媽媽B: 吃早餐時,豆豆一手拿著酸奶瓶,一手插吸管,由於用勁過度,一不小心瓶子滑出桌面,摔在地上,一時間玻璃四濺。 豆豆看著碎玻璃發愣,眼睛噙滿淚水,我輕輕握著他的手說:“剛才嚇了一跳吧。
” 豆豆哇地哭出了聲,邊哭邊喊:“我要把瓶子裝起來!我要把瓶子裝起來!” 我把他抱到沙發上,安靜地傾聽他。轉眼間,他哭了半個小時,哭著哭著,他的聲音開始發生改變,變成那種撒嬌式哭泣,最後哭著哭著,開始自己編歌:“裝,裝,裝酸奶,裝一個酸奶重新喝,哎呀哎呀哎呀呀……” 我好笑地看著他,能把一場哭鬧編成一首歌來唱,這娃也夠好玩的啊,這時我站起身來想要去廁所,豆豆連忙說:“媽媽,地上有碎玻璃,你要小心不要把腳給劃破了,要穿好鞋。” 我說:“好,地上的碎玻璃需要收拾一下。”豆豆跑到廚房拿來掃把和簸箕,把地上的碎玻璃“仔細”掃了一遍,我在一旁指導他如何做才能避免玻璃紮到自己,掃完後,我們又一起把碎玻璃裝進厚紙袋裡,上面貼上“內裝碎玻璃,小心!”的標簽(防止撿垃圾的人不小心紮到手),豆豆還在標簽上畫了一幅碎玻璃的畫,做好後,豆豆告訴我:“好啦,沒有碎玻璃啦,我再拖拖地吧,你把這個地弄得太髒了。” 豆豆拖完地,自己回到餐桌上把剩下的早餐吃完,再沒提酸奶的事情,我沒有表揚他掃地,也沒有批評他掃得不乾淨。
只是等他和爸爸出去玩以後,又仔細地打掃了一遍。 孩子打碎東西或者做錯事情以後,內心往往是很恐慌、很緊張的,這時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因為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在養物品,不管摔碎的是什麼物品,在那個當下,最重要的是孩子,而不是物品。 遺憾的是,這個淺顯的道理大部分家長卻不懂,在孩子打碎東西(或做錯事情)時,我們的關注點立馬集中到東西或者責任上了:“你怎麼就這麼不小心呢?我都跟你說過多少次要小心一點,你怎麼就不上心呢?” 當孩子被指責時,他的內在力量是分散的,他需要拿出他的大部分能量來應對你的指責,這種分散會極大地削弱孩子內心的力量;相反,當孩子情緒被接納、被理解的時候,他的力量是集中的,他只需要解決自己內在的問題即可,不需要想辦法應付成人的指責,當他的情緒完全表達出來以後,他也就有足夠的能力為這件事情負責了,這也是為什麼第二個故事中的豆豆在大哭過後,根本不需要成人的提醒就知道要自己打掃清潔。 不指責、不評價、不講大道理,將處理事件的責任還給孩子,信任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孩子也必定能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能力、有擔當的人。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2234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