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競爭觀呢?競爭時代,如何讓孩子“贏得來”“輸得起”?
|
|||||||||||||||||||||
在現實社會中,競爭和比賽隨處可見。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面臨著各種筆試、面試、篩選等。甚至,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經捲入到了一場激烈的競賽之中——跑得最快的那個精子,才能最終贏得卵子。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競爭。這是優勝劣汰的進化論留給我們的啟示。
因此,有人說,為了讓孩子贏得競爭,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報各種培訓班,學各種知識,讓他具備強大的競爭能力;也有人說,為了讓孩子贏得競爭,父母必須為孩子提供優異的生活條件,給孩子搭好橋,讓孩子輕鬆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就是這樣);也有人說,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和受挫意識,溫室中長大的孩子經受不住風雨,為了讓孩子贏得競爭,必須讓孩子從小多經歷挑戰,多經受挫折,練就強大的心理能力…… 這些競爭觀,其實都有偏頗。過度參加培訓班,孩子可能學習壓力倍增,甚至會對學習失去興趣;讓孩子成為富二代,讓孩子衣食無憂,而不是自己去學習和爭取,其實是在削弱孩子的競爭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人為給他製造太多的挫折,往往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挫…… 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幾個案例: 案例1. 我帶孩子參加了兩屆積木寶貝闖世界的活動,孩子每次都很認真,表現也很好,可惜最後都沒能進入決賽。孩子很失望,當場傷心地哭了,半天不肯走。能不能幫我的孩子申請一個決賽登臺的機會,我擔心,這樣的失敗經歷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做父母的都會這樣,本能地誇大孩子們在經受著的情感。
於是,當孩子碰到常見的挫敗時,父母往往傾向于做一些不必要的“努力”,甚至想通過不合理的方式簡單地幫助他消除這些障礙。雖是愛子心切,但對孩子的傷害卻更大。孩子可能會因此認為,成功可以通過求情獲得;也更加深了他對成功的誤解。 其實,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次小挫敗,沒有什麼大不了。那不是真正的失敗,並且不能否認他自己的價值。
案例2. 孩子現在讀學前班,我擔心他跟不上,怕老師不喜歡他,該如何幫助他不掉隊才好呢?從開學到現在,我每天都陪他寫作業,他累我也累。最近開始,他做題目都會先看看我,特別不自信,這樣讓我更加火大,操碎了心啊!現在社會競爭這麼大,我不希望他…… 為了保證孩子不被同班同學落下太多,為了確保老師不批評自己的孩子,這位媽媽每天早晚都會單獨給孩子出題目。
剛讀學前班的5歲多的孩子,每晚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多複習一個小時的數學與拼音,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還要再把頭一晚上做錯的重溫一遍。 這個媽媽其實自己對於生存是有很多焦慮的。她把這個焦慮,整個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同時,她也把自己的無助感投射給了孩子。孩子果然變得“無助”起來。
比如媽媽自己提到的,孩子開始在做一個題目之前,要先看一看媽媽,媽媽確認後,他才敢下筆。孩子的表現,反過來又會讓媽媽確信,“孩子的確需要我的幫助,沒有我處處操心他怎麼辦?”於是,事情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其實,我們做父母的,需要做的,也就是對孩子無條件接納。你的信任和認可,是他安全探索的基礎,以及自信的源泉。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不放心,操碎了心,那麼孩子就真的會變成你擔心的那樣了,不僅學不好,反而還會失去自信心。 案例3. 我家兒子好勝心特別強,什麼都喜歡和別人比較。和小朋友一塊兒玩遊戲,我將小卡片作為遊戲獎賞分發給他們,可他看見別的小朋友卡片比他多,就不高興了,還不自由主地掉眼淚,我要是說上一句:“好了,大夥兒一塊兒玩!”他便號啕大哭。有一次,他見到別人的畫比他畫得好,就把那個小朋友的畫撕爛了,嘴裡還嘟噥著:“看你還畫得比我好!”真不知道拿好勝的孩子怎麼辦了? 孩子好勝,多半是因為父母平時教養過程中存有比較心態。試想想,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不經意中就說出“你看,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這麼懂事呢”“你什麼時候才能像**一樣,學得那麼好”“豆豆今天這件衣服沒有我家寶的好看”“我家的車比他們家好多了”……這樣沒有原則的比較,無意中就給孩子注入了一種盲目的攀比心態,讓他們在發展過程中,變得過於好勝,或自卑。 我們說,要培養競爭力強的孩子而不是競爭感強的孩子。競爭力強的孩子能力強,人緣好,心態好,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而競爭感強的孩子的競爭力卻不一定強,因為他容易把周圍的人都當對手,在一種無形的競爭壓力下容易形成焦慮心態,從而消弱了自己的競爭能力。而在這種盲目的攀比心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很有可能競爭感強而缺乏競爭能力。 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競爭觀呢?總結起來,可以用以下幾點來概括: 1. 競爭是為了自我提升,而不是要打敗誰 2. 盡人事,聽天命,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 3.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677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