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見為憑, 孔子所看到真相是⋯⋯?》 觀看數:768 人
《眼見為憑,
孔子所看到真相是⋯⋯?》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
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
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
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
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
飯快煮熟時,
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
抓些白飯往嘴裡塞,
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
顏回請孔子進食,
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
"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
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
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
"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
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
"剛才在煮飯時,
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
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
只好抓起來先吃了,
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
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
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
但仍然還會懷疑他,
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
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逢事必從上下、左右、
前後各個角度來認識辨知,
我們主觀的了解觀察,
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
單一角度判斷,
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
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
想想:
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
還是你只從一個面,
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
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
就已經給了對方下評語了,
更何況是在有利益衝突下的場合。
現今的人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
卻往往過度仰賴高知識,
而忘了讓自己在智慧上成長。
很多事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要客觀地跳出成見,
才有機會接近真相。
連孔聖人也會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況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因為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對他人產生了某種印象,
從而為他人打上某種“標簽”呢?
孔聖人可以當下就用智慧,
輕易了解真相,消除誤會,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呢?
還有一個玩笑故事:
小菁因有公事到日本出差一個禮拜,
老公就獨自留守在台北的家中。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每天小菁會不定時的打個電話回家問好,晚上還要和先生電腦視訊三十分鐘。
小菁辦完公事後,提早一天回來。
沒通知老公,半夜回家,
輕悄悄的預備給先生一個驚喜。
小菁慢慢推開房門,
見床上有四隻腳伸出被外!
頓時醋桶大發,
抓起床頭防小偷的打狗棒,
往床上一頓毒打…
打了一陣,
累到打不動,
床上也沒動靜了便下樓去休息一下。
下樓後只見先生在後陽台抽煙休息!
先生看到她回來,連忙把煙熄掉,
過來抱她,
還說:
「小聲點!妳爸媽來了。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
有多少人,
因為自己的“親眼所見”,
從此耿耿於懷,
甚至懷恨在心......
可悲的是,一輩子誤會,
其實是自己“看錯了”?!
兩個人交流時,
其實是6個人在交流:
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
真正的你﹔
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
真正的他。
你想,這裡邊會有多少誤會,
會有多少誤解?
你總在和“你以為的他”交流,
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嗎?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
生命、時間和信任的愛,
你想挽留,卻漸行漸遠。
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回憶的:
災難、死亡和失去的愛,
你想回憶,卻苦不堪言。
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揮霍的:
身體、金錢和所有人對你的愛,
你想揮霍,卻得不償失。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