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物產於中國東北,二戰時日本人「苦尋14年」未果,沒想到最後竟然被他們找到了! 觀看數:5918 人
二戰時期,日本曾派遣出專業人士,想要在中國東北尋找一種東西。
(日本天皇裕仁老年攝像)
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軍部人士之所以如此積極,除了想佔領土地外,顯然還和東南亞一帶豐富的鋼鐵、橡膠有關,畢竟日本是個資源稀缺的島國。
(關東軍在長春的司令部舊址)
當然,日本也不會忘記中國這個千年鄰居。19世紀末,日本先是打著東學黨事件的幌子揮師朝鮮,第二年又發動了甲午海戰,不僅獲得了土地和巨額賠款,還為進一步侵略打下了基礎。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南北湖影視城中的北大營)
1931年,關東軍在陸軍部的授意下炮轟北大營,侵略意圖大白於世,並僅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東三省,攫取了大量的煤炭和鐵礦石。然而日本人的野心遠不止此,他們還迫切地想要在這裡找到工業血液——石油。
其實早在3年前,日本就派遣留美專家帶國太郎率人深入東三省勘測石油,此後仍不斷派人尋找,最後14年光陰和數百萬美元全打了水漂,他們只能選擇相信美國的說法——這片土地極度匱乏石油。
(松基三井紀念石刻)
好笑的是,就在當年日本人所打勘探井的旁邊,中國專家們發現了大慶油田第一井——松基三井。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富含鈾的銅鈾雲母礦)
除了覬覦鋼鐵、煤炭和石油外,日本國內對另一種礦產還充滿了期待。1938年,滿鐵調查部在遼寧海城一帶發現了罕見的鈾礦,為此他們迫切期待提煉這些鈾礦並用於原子彈實驗。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由於在海城出產的鈾礦太少,加上一些技術難題無法攻克,日本人最後只造出了米粒般大小的六氟化鈾晶體,該計劃遂以失敗告終。
現在想來,如果當初日本成功找到了這兩種物資,二戰或許會生出許多變數,好在歷史並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