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病若想「藥到病除」,五臟病機是基本——教你「找病根」 觀看數:1076 人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回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憑感覺下藥,所以就慢了。辨明病機的過程就如同穿過一個原始森林,需要我們細心地辨析,才能走出去,如果走不出這一段路,就會迷失在中醫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談不上到達目的地了。
今天,就先帶大家了解最為基礎的「五臟病機」——
第一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諸多也,指一切或多數之意;「風」,既為六淫中的外風,也指內生五邪中的內風,又稱肝風,故風包括外風與內風二種;「掉」,搖動之意,其範圍包括頭面、四肢、身體其他部位的搖動及肌肉的跳動(在頭部亦指病人自覺有旋轉的一種症狀);「眩」,習慣稱作「眩暈」。
我們再看看《內經》:「風盛則動。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動」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動、嘴唇蠕動、面部肌肉抽動、頭部顫動、雙手抖動等這些明顯的「動」,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症,也很容易想到「風盛」的問題,但下面這些情況你是否會想到是風盛的原因?是否想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1.腸道病變:患者腸蠕動亢進,出現腹痛腹瀉。針對蠕動亢進,是否想到腸道有風?
或問:腸蠕動亢進與肝也有關係?
答曰:看看痛瀉藥方,再結合西醫學所說的腸蠕動過快,再想想痛瀉藥方中的白芍、防風,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開闊了。腸蠕動亢進,也是動的一種,也是風的表現形式。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2.呃逆證:呃逆屬於膈肌痙攣所致,即膈肌抖動太過,治療時是否考慮過祛風,考慮過調肝?
3.眩暈,頭疼: TCD檢查報告腦血管痙攣,西醫採用活血、擴張腦血管治療。中醫治療時,是否考慮到從肝入手,配合祛風的藥物?用上天麻、鉤藤、蜈蚣……」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盛則動」。動之太過即為風,明白了這一層,再回過頭來看臨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會開闊不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第二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寒邪分為外感之寒和內生之寒。
內生之寒,即人體陽氣衰弱,陰邪過剩,虛寒內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進人人體。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寒性收引,這是寒邪的特點。收引在人體的表現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即橫向收引和縱向收引。橫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縮變細了一樣!人體寒邪偏重,經脈也會收引變細,影響氣血的運行,出現局部經脈氣血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現,即所謂的「不通則痛」,這個很好理解。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另一個收引是縱向收引,好比一段鋼材,受凍後變短了一樣!人體的經脈、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會收縮變短,感覺一根筋被扯住一樣。這種病人不少,但臨床上卻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記了腎!
病人常常說:「醫生啊!我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開?」「我這脖子後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當時病人說過的話,就會有深刻的體會。
「諸寒收引」,言筒意賅地將寒邪在人體的表現描述出來,反覆言誦,反覆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處……
第三條: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膹郁」一詞的意思,歷來頗有爭議。王冰註:「膹,謂膹滿。」《醫宗金鑒·運氣要訣·運氣為病歌》云:「諸氣膹郁痿肺金。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內經知要》卷下云:「膹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氣,氣有餘者,本經自伏之火,氣不足者,則火邪乘之;虛實之分,極易淆誤,所當精辨。」
膹郁可以理解為氣機上逆,鬱積於胸中。
因為肺主宣發、主肅降,五臟六腑之氣上逆,依賴於肺的開與合、宣與降才能得到調節,如果肺氣斂降無力,上逆之氣與肺之斂降對峙,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鬱塞於肺,故出現「郁」。
「諸氣」並非僅僅指肺氣,應該指各臟腑之逆氣!這樣來理解這句話,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時對鬱積在胸中的氣,也有明確的治療方法——調節肺之宣發與肅降。
第四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腫滿:腫是指腫在皮膚及四肢,滿是腹內脹塞,腫滿指浮腫脹滿之意。
濕有內外之分:雨露傷人或久臥濕地屬外濕;久食生冷,脾陽被傷,不能化濕,形成內濕。脾主運化,主四肢,如果運化失調,水濕不能運化,滯留於體內,滯留於四肢,就會發生浮腫脹滿等症狀,本文之浮腫脹滿是由脾不運化所致。
臨床中濕邪多能致腫滿,但腫滿並非全是濕所引起。如「病機十九條」中的「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熱甚則腫」,就不屬於濕。
對此條可以這樣理解:濕邪內停,脾失運化,導致軀幹、四肢出現腫滿的症狀,皆可以從脾來調理。
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其中的「水來土掩」其實就蘊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醫里來,脾屬土,濕邪為水,以土治水,五行相剋也。
腫滿有明顯的濕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調理脾臟,但有時的腫滿雖也與濕有關,我們卻不容易想到。
比如:腹型肥胖的患者(俗稱「啤酒肚」),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減肥」,吃減肥藥!沒有想到中醫的辨證從痰濕入手,從脾入手來解決問題!
看得見的腫滿可以調理脾臟,有些看不見的又該如何呢?
對於痰濕較重的患者,出現肝臟腫大,出現脂肪肝,我們同樣也要調脾。痰濕引起的肝臟腫大,不也是「諸濕腫滿」的表現嗎?
如果我們再細細推尋下去,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觀點:只要有濕邪這個病因存在,患者出現了機體局部的腫滿,就可以從脾來調理,不論是眼皮腫,還是體內長腫瘤,調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看到這句話,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講過,寒性收引,收引導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現在又談痛與心的關係,是不是有些牽強附會?
還有「癢」,不是屬於「風」嗎?與心又有何干係?「瘡」與心的關係,似乎更加遙遠……
事實不然!
「痛」「癢」「瘡」不僅與心有關係,而且關係還很密切!「心主血脈」,「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無論是「不通」還是「不榮」,其實談的都是血脈的問題。當血脈不通,局部自然出現瘀滯,疼痛就會產生了;不通的背後,其實就蘊含了不榮,因為血脈都流通不過去,能榮養嗎?「不通」和「不榮」很多時候是並存的,而治療「不通」和「不榮」時,從心入手,活血通脈就是關鍵性的問題。中藥針劑「丹參注射液」「血塞通粉針劑」在臨床上作為常用藥,對大多數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這個道理。張錫純的「靈效活絡丹」,就是充分運用了這個道理。
活血通脈治療疼痛與溫經散寒治療寒性收引所致的疼痛是否相惇?
可以說這是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時,運用的溫性藥物其實也起到了溫經活血通脈的作用…………
「癢」之為病,可以理解為風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種反映,通過活血通脈,促進氣血的運行,風邪由里發表,隨汗而解,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所以說「癢」的治療,從心入手也算是捷徑。臨床上常用桂枝湯治療西醫所說的過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於此……
「瘡」與心的關係,同樣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脈」的理論基礎上。許多人見瘡即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與西醫見瘡就用抗生素是一樣的思維模式,完全沒有「治病必求於本」的概念。瘡之形成,可以理解為人體營養物質鬱積在局部,而產生一種病理反應,看似「上火」,其實根本在於輸送出現障礙。對於這類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辦法,輸送問題解決了,營養物質不能積蓄了,病就好了。
對於久病的患者,氣血的不通,導致人體正氣輸布出現障礙,形成虛證,運用補藥補充不足的氣血(如黃芪),這樣病就好得更快些。
再看看《內經》原文:「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也就是說「痤瘡」之「瘡」要從「心」來治療!大多數人都沒想到這個層面上來!看到瘡就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這是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沒有看到「心」這個層面,如果想通了,則天下就無治療不好的痤瘡了!
我們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也就是說心是面部的老闆,臉上長痤瘡了,為什麼就不想想他的老闆呢?我經常給病人解釋:面部的血液循環依靠心臟,心臟的功能不強大,面部血液循環就差,面部氣色就不好,就容易長東西。就好比一個城市,交通不順暢,城市的垃圾運送不出去,就會堆積在城市的各個地方。想明白了痤瘡的治療,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理解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好書推薦:
醫學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難》《傷寒》,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 得睹醫學全貌。惟本書從上智至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 向;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余浩 鄭黎 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