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個月寶寶半夜吐奶窒息,保姆用這兩招救了孩子! 觀看數:8396 人
文/俏媽
暉暉媽在群裡說起昨晚的驚險一幕,顯然仍有些驚魂未定。
暉暉是個早產兒,從他出院後媽媽一直堅持純母乳餵養,雖然家中請了保姆,可她從不放心讓孩子和保姆睡覺。做完月子後她把孩子的小床挪到了自己的床頭,每晚都要起夜好幾次給小傢伙餵奶。
暉暉偶爾會吐奶,但次數並不多,媽媽每次餵奶後也都會拍嗝。昨晚半夜她給孩子喂完奶後,輕輕拍了幾分鐘,可小傢伙沒打出嗝就睡著了,她只好把孩子放進小床,自己則躺著玩起了手機。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大概十多分鐘後,只聽見“噗”的一聲,她立即舉起手機朝床裡照過去,只看見孩子嘴角和脖子白花花一大團東西,不好!孩子吐奶了!
她下意識抱起寶寶,並大聲叫醒了一旁熟睡的老公,等老公開燈一看,孩子的小臉憋的通紅,鼻子裡像是有什麼堵住了似的,嘴巴緊閉著,哭不出聲來,孩子小手亂舞,夫妻倆瞬間都嚇傻了,暉暉媽一個勁兒地大聲叫著孩子的名字。
這時,隔壁房間的保姆聽到動靜沖了進來,在知道孩子是吐奶了之後,她二話沒說接過孩子,然後讓孩子趴在自己的一隻手臂上,另外一隻手狠狠地拍了幾下他的背部,接著又用手指去彈孩子的腳底心,“哇……“,孩子終於哭出了聲!
暉暉媽說,幸好保姆以前學過一些急救方法,而且也遇到過嗆奶窒息的孩子,真不敢想像如果再遲個幾分鐘會發生什麼情況,想想都後怕。
俏媽說:關於寶寶吐奶溢奶的問題,經常會被新手媽媽們反復問起,一直以為這應該是常識問題了,所以覺得沒有太多總結的必要了。這不,看了暉暉媽的講述,我也不禁捏了一把汗,看來真不能存在僥倖心理了,有些知識當媽的還真必須學起來!
一、嬰兒為什麼會吐奶?
其實嬰兒吐奶很常見,這是因為嬰兒胃部發育不成熟有關,此時胃呈水準位元,呈不穩定狀態。胃的入口(賁門)又比較鬆弛,關閉不緊,容易被食物衝開,當胃裡的奶汁稍多時,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和口腔,而胃的出口幽門肌肉卻發育較好,關閉較緊,食物通過緩慢,這些生理特點都是嬰兒容易吐奶的原因。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寶寶6個月後吐奶現象會明顯減少直至消失。
二、嬰兒吐奶會有什麼危害嗎?
大部分情況下,嬰兒吐奶都是屬於生理性吐奶,簡單說:就是孩子沒病,大點就好了。
如果寶寶體重生長良好,沒有難受的表現,各項生理指標正常,那麼一般就是生理性吐奶,家長不用多擔心,寶寶並不會有什麼難受的感覺,也不會給以後的發育造成影響。
但是,吐奶的時候如果被嗆到引起窒息、咳嗽,就有可能會造成危險了,處理不及時有可能危及生命。
三、如何減少寶寶吐奶呢?
①餵奶的時候避免打擾、驚嚇,讓寶寶平靜地喝完奶。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②儘量不要躺著餵奶,更加不能在寶寶仰臥時餵奶,而應該是側臥餵奶或者抱起餵奶。
③寶寶不餓的情況下不要餵奶,同時一次不要喂得太飽。
④每次喝奶後,及時給寶寶拍嗝,吃配方奶的寶寶最好在餵奶過程中每隔3-5分鐘就拍嗝一次。
⑤母乳餵養時要避免出奶太急,媽媽可用兩根手指夾住一下乳頭控制下出奶量,或者漲奶嚴重的情況下先擠出部分奶,然後喂寶寶。
⑥喝配方粉的寶寶,奶嘴的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可將奶瓶倒立如果能滴出幾滴奶,說明開孔大小適宜。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⑦每次餵奶後儘量豎直抱20-30分鐘再讓寶寶躺下,不要逗引寶寶或者擠壓到寶寶的腹部。
⑧對於特別容易吐奶的寶寶,睡覺時可右側臥於15-30度斜坡的床墊上,這樣可以讓寶寶的頭部高過胃部,防止睡著後吐奶造成窒息。
注意:不能僅僅只墊高頭部,而且最好不要左側臥,這樣容易誘發嘔吐。
四、寶寶吐奶或嗆奶時該如何處理?
①寶寶躺著時突然吐奶,可立即將嬰兒置於全右臥或者俯臥,千萬不要馬上抱起,否則容易嗆奶。
②如果抱著寶寶時遇到吐奶,立即將寶寶身子傾斜臉朝下,方便奶液流出。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③寶寶吐奶後,要仔細檢查口腔、鼻腔是不是還有殘留奶瓣,如果有可用棉簽及時清理乾淨,以免寶寶吸入到肺裡。
④如果寶寶嗆奶發生窒息,可立即將寶寶趴在大人手臂或者大腿上,立刻稍用力地拍寶寶的背,也可以用手指彈腳底心儘量讓他哭,這樣寶寶就可以用嘴呼吸。
⑤如果發生了窒息,無論急救措施是否奏效,都需要第一時間送往醫院,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
俏媽說:
吐奶其實並不是什麼大事,很多寶寶都發生過,還是那句話:只要寶寶吐奶後不難受、精神好、喝奶正常,那就不會有多大事,媽媽們千萬別瞎擔心。
但是作為新媽,一定要多提防寶寶吐奶引發嗆奶甚至窒息,尤其是在半夜或者是白天睡覺無人照看的時候。這類因為寶寶吐奶窒息導致死亡的案例幾乎每年都會有,媽媽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總之,吐奶溢奶並不可怕,嗆奶一定要小心了!
------------------------
注:圖片來源網路
理論參考: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崔玉濤觀點
俏媽,國家高級育嬰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