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朋友介紹的方子:咳嗽快速見效,藥到痰出,喉嚨不再有痰!
 

觀看數:4273 人

有朋友在後臺留言:大冷天,早上起床刷牙的時候,總感覺嗓子幹、苦、有痰,有想嘔吐的感覺。在無奈的咳嗽...

 


朋友介紹的方子:咳嗽快速見效,藥到痰出,喉嚨不再有痰! 觀看數:4273 人

 

有朋友在後臺留言:大冷天,早上起床刷牙的時候,總感覺嗓子幹、苦、有痰,有想嘔吐的感覺。在無奈的咳嗽之後發現吐出的痰偏黃、甚至帶有血絲。與此同時,喉嚨有一定的疼痛感。

有一個方子是治咳嗽用的,我把它公開,讓更多的人來分享吧!

這是我的朋友給我介紹的,我去年就試了,非常管用的;今年我又咳嗽了,

馬上就用這方子又一次地消除了咳嗽癥狀。我非常感謝朋友對我的幫助,

所以我把它拿出來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體操作,將生薑用擦子擦碎,取汁一匙多點(放入小碗),

再加一匙蜂蜜,將小碗放入一個大點的缽子裏,放水時不要高過小碗(免得水溢進碗裏),

放在微波爐上蒸5分鐘,待蜂蜜化開,乘熱分三口喝下,要喝得慢點,千萬不要一口氣喝了,

要讓這個辣勁多保留在嗓子上,待辣勁過了再喝第二口(辣得厲害,你忍著點,

但比咳嗽起來影響到肺發熱要好多了)。這對嗓子特別好,有消炎化痰的作用,

待喝下一分鐘後就會感到咳嗽沒有啦。每天早上空腹喝二匙,下午4-5點再喝二匙。

這樣大約喝二天就會好的,一般的咳嗽只有一次就會見效的。」

在冬季,呼吸道疾病較為常見。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咳嗽痰多,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痰是呼吸道分泌出的黏液,通過咳嗽把痰排出,可保持呼吸道自潔和通暢;如果不及時排出,容易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不暢,嚴重者引起呼吸困難。

這種情況很可能是慢性咽炎!

不要擔心,養生君的三個妙方這就來!

按摩療法

喉部按摩法:

1、用拇指跟食、中指揉咽喉部兩側20~30次。

2、用拇指、食指捏揪咽喉部皮膚20~30次,使局部發紅,咽喉發熱為佳。

穴位按摩法:

大椎穴(在頸椎骨最高處)和天突穴(在胸骨上端的凹陷處),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各5分鐘,每天 2~3次。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還可以咽喉處揪痧,拇指,食指沾溫開水,拇指 食指 適度用力揪咽喉疼痛處,會出痧。效果立竿見影。--阿強

飲食療法

1、口含生大蒜頭:大蒜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口含生大蒜頭最好挑紫皮獨頭大蒜。一開始時含的時候容易辣得眼淚直淌,口腔粘膜也很不適。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不過好在大蒜可時含時吐。

2、核桃服法:核桃具有消炎、潤肺、化痰、止咳等功效。

取核桃10枚,去硬殼,不去衣,分早晚兩次服。15天為一個療程。可治咽喉腫痛、咳嗽等疾病。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3、「玄參」含法: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

晚上入睡前,找一小片「玄參」,含在齒邊或舌下放一整夜。

經常飲用一些利咽生津的食療飲品:

1、西瓜皮糖水:

取西瓜皮300克,加入兩大碗水,熬至一大碗,加入少許冰糖,冷而飲之。

2、綠茶蜂蜜水:

綠茶5克,蜂蜜適量。將綠茶置杯中,沖入沸水,加入蜂蜜飲服,每日1劑。可清熱利咽,潤肺生津。

3、百合綠豆湯:

百合20克,綠豆5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綠豆加清水適量煮熟,加入冰糖飲服,每日1劑。可清熱潤肺,養陰生津。

中西藥治療

西藥抗生素:西藥治療咽炎主要為抗生素類藥物,對人體組織細胞破壞性很強。

西藥很容易抑制口腔及咽喉內正常菌群的生長,擾亂口腔的內在環境,造成菌群失調;同時抗生素使用頻次過多,會逐步產生無效反應。

中藥含片:中藥含片治療咽炎的主要為清火、敗毒、清咽利喉,對於一般性、初期咽炎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在輕微性咽炎的治療中比較普遍。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朋友介紹的方子:咳嗽快速見效,藥到痰出,喉嚨不再有痰!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