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種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拖得太久會變成惡性腫瘤! 觀看數:750 人
3種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拖得太久會變成惡性腫瘤!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是因為人體細胞過度增殖導致的黏膜表面的贅生肉,在體內髒器的內表面上,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都是息肉極易生長的地方。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不會危及生命,但是並不代表其就一定不會癌變!
有些地方的息肉極易發生癌變,並且因為癌變是偷偷摸摸進行的,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症狀被發現,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甚至已經出現了癌轉移。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57歲的羅先生就是悲劇中的一員。從30多歲起,羅先生就有鼻炎、鼻竇炎,後來又長了鼻息肉,因為聽說息肉是良性的,而且割了還極易復發,就一直沒有處理。沒想到息肉越長越大,已經擠到眼睛位置,嚴重影響視力,再不處理就會導致失明,羅先生這才到醫院治療。令羅先生想不到的是,病理切片檢查顯示,他鼻子上那部分瘋長的息肉竟是鼻竇癌。不知何時起,良性的鼻息肉已經發生惡變,每每想起自己的粗心,羅先生都後悔不已。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哪些部位的息肉最容易癌變呢?
一般來說,身體這三個部位息肉生長隱蔽性強,且經常多發分布,一定要及時切除,以免“夜長夢多”,發展成為癌症。
1.鼻息肉
鼻息肉是贅生於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於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為常見表現,伴面部疼痛或腫脹感,嗅覺減退或喪失。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黃色或淡紅色的如荔枝肉狀半透明腫物。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會導致患者耳鳴,聽力減退,還可引起打鼾、鼻竇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並發症,更致命的是可引發癌變。因此,一旦出現鼻塞感加重症狀,建議到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確診是鼻息肉,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
早期徹底摘除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2.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性病變。早期或無並發症時多無臨床症狀。有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惡心、嘔吐。合並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較為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出現幽門梗阻。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難。
胃息肉主要有兩種,增生性的息肉和腺瘤性的息肉,增生性的息肉在胃息肉中,所佔的比例比較大,大約是75%至90%。腺瘤性的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皮的,一般體積還比較大,但是面比較光滑,主要是表面的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的增生構成的。
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一般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之後效果較好。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即宜手術治療。
胃息肉沒有比較有效的預防方式,出現胃息肉以後要及時檢查和治療,這是最好的方法。
3.腸息肉
腸息肉多發於結直腸,是結直腸最常見的良性瘤樣病變,青壯年多見。絕大多數腸息肉不是嚴重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經腸鏡切除術,是治療結直腸息肉的首選方法。通過內鏡的定期隨訪,我們還可以發現息肉復發,並且及時予以治療來防止癌變。腸息肉與惡性腫瘤不同,一般情況下它生長都比較緩慢,細胞的分化良好不會轉移到別處,癌變的發生率很低,更不會直接危及生命。腸息肉多數是單發,少數為多發,表面光滑、質地很脆,容易被大便擦破而出血、潰爛、無蒂、寬基的息肉可以轉變為惡性腫瘤,息肉越大,癌變的機會也越大。
直徑超過 2 釐米的息肉,風險提高;若是腸鏡檢查發現了5釐米以上的息肉,需要立即切除。
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做腸鏡檢查。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診斷。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復查。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2~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一般來說,容易變癌的息肉有如下特徵:①組織學上屬於腺瘤型息肉;②寬基廣蒂息肉;③直徑超過2cm的大型息肉或短期內生長迅速的息肉。由於其息肉性質的不同,復發情況以及惡變率的高低均有差別。因此,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時了解術後的情況。